【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未來糧食關鍵:野生作物

發佈時間: 2018/02/23

早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引起廣泛關注。其中,中國人喜好的野味之一:禾花雀的情況,就成為本港傳媒的報道焦點;但一些西方傳媒就着眼瀕危野生作物,因為它們對人類未來的食物供應有莫大影響。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包括三種野生大米、兩種小麥和17種木薯。大部分瀕危野生作物生長於東南亞,瀕危的野生小麥則在中東及近東生長。而我們平日較少食用的野生木薯,其實是非洲約一億人的主要食糧。科學家認為,密集農耕方式、城市化和砍伐樹林等,都是危及野生作物的原因。

傳統農作物經過長年單一種植,缺乏基因多樣性,生長環境稍變便難以適應。隨着氣候變化,天氣狀況愈趨極端,除了影響農作物產量,單一的基因更意味着一旦爆發大型植物傳染病,大批農作物將被摧毁,甚至滅絕。

相反,野生作物有多個變種,部分具抗旱、抗澇的能力,可在不同環境中生長;而且各個變種的基因稍有不同,將它們和農作物交叉繁殖,有助增加基因多樣性,增強對抗植物疫病的能力。野生作物對人類未來的糧食供應,具有重要影響。

有見及此,多國科學家早已合作,妥善收藏不同地區的糧食種子,包括野生作物和農作物,以備不時之需。但這個做法仍然逃不過人禍,例如其中一個主要收藏庫,便是位於被內戰摧毁的敘利亞城市阿勒頗。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邱焱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