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幼稚園聽故事是自選活動,佛教金麗幼稚園以故事作教學綫索,發展孩子語文、創意和表達能力。3年前更為校舍改建遊戲室,讓小朋友體驗式學習,並在故事中追蹤情節,學懂思考、創作,開心地吸收知識。校長楊劍欽指出,因學校注重品格,而故事正是良好的媒介,栽培出德智兼備的下一代。
金麗推行故事教學已逾10年,採用幼教專家李輝博士創立的綜合故事教學法發展校本課程;3年前學校因應未來教育發展要推行遊戲和品格教育,同步改建校舍配合課程發展需要,今年更把士多房改裝成烹飪室、藝術室、圖書室、舞台、扮演室等活動室,孕育遊戲學習環境。
改建校舍 實境中深索
校長楊劍欽在2013年開始接受教育局邀請,擔任課程發展會幼兒教育委員會會員,參與課程指引的修訂工作。她強調愉快學習是教育大方向,故銳意設計富探索性的硬件,望貼近現時幼兒教育的需要。「烹飪室與扮演閣裏的廚具、枱凳都是實物,學生可以親自煮食,在真實情景中探索、解難。」
學校一直採用故事教學,現時除採用李輝博士《新編故事樂綜合學習套》為基本教材,也加插老師搜集的精采故事,貫穿語文、數概、音、體、藝等,校長解釋學生也會透過踏台板演繹故事,提升表達力和體驗品格。
高班學習普通話也會用故事,各班老師按照能力和興趣演繹《拔蘿蔔》。「這故事講述老公公收成蘿蔔,但蘿蔔太重,故他去找村民幫忙,我們曾把沙袋模擬蘿蔔重量,現場放了一批工具讓學生探索哪一樣可以運送蘿蔔;有些班別會去量度蘿蔔、烹煮蘿蔔,以往學食物可能在書本上體會,但用故事則可以設計不同活動去深化。」
故事也革新了老師的教學,形式變化無窮,高班學生已習慣上台演出故事,學校會邀請家長參與道具製作。校長舉例幼兒班學習《拔蘿蔔》,可能只學講故事中的對白,低班會直接演出故事橋段,而高班因詞彙較豐富,會自創故事、書名和對白。
玩轉故事 內化價值觀
這天學生便運用想像力去改編《龜兔賽跑》的結局,孩子先用圖文記錄4種解難方法,再跟一位拍檔實驗結果,校長謂由師生一起發展故事,小朋友成為故事主角,對由故事發展出的任何一項學習經歷,印象都特別深。「期間他們已學會聆聽別人及以強帶弱,比賽時孩子很自然會彼此打氣。我們最後會讓小朋友評論自己角色,及指出欣賞別人的地方,這點很重要,希望建立讚賞的文化。」
校方的評估方法也頗具特色。「每個主題完結時,會打通課室進行大闖關遊戲,學生會以玩攤位遊戲的形式去完成學習內容,過程中培養出樂意接受挑戰、不怕輸,也建立自信與成功感。」
根據節日 推品格禮儀
學校重視品格教育,並參考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禮儀、品格、素質教育實踐與研究》教材,以現實生活為背景,列舉生活中的種種禮儀常識,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楊校長指:「我們選擇教材內適合香港本土的品德禮儀內容,再編入校本課程進度中,滲透於日常課程,如每月根據節日設下禮儀重點,母親節全校學生除了親自做禮物送給家長外,同時讓孩子敬茶或送花的儀式。小朋友自己想一句感恩的說話再敬茶。」推行品德禮儀時,學校同步邀請專家為家長舉辦講座,並要求家長在家協助,並派發問卷了解幼兒在家表現,學校亦有駐校社工,每周一天為家長及幼兒舉行講座或工作坊等。
撰文︰胡麗珊
編輯︰周藹文
美術︰梁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