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席的到奉和檳水

發佈時間: 2018/03/02

酒席的到奉和檳水

滿漢全席在清末由官場流入民間,辛亥革命後,排滿情緒高漲,人們改滿漢全席為大漢全席,名字雖然改了,但仍有不少滿菜。

2005年出版的《滿漢全席大全》,陳植漢著,今已絕版,也再版無期。裏面收羅了很多香港主辦滿漢全席的掌故,其中有一張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威靈頓街當年名店南園酒家的大漢全席菜單,每席300大元!各種菜式連只看不吃的四看果共70多道,如把到奉點心四式計為四道,則80道菜了。

香港五、六十年代開始,又開始流行滿漢,連粵劇名伶任白等也曾擺過,1962年在灣仔金國酒家,16人吃兩日四餐,菜價3,500元。據餐飲界老行尊回憶,當時很多外國華僑和遊客專門來香港吃滿漢,那時內地已經不鼓勵講飲講食,當然不能辦滿漢。

蛇王林的麥先生說起,1959至1961內地三年饑荒期間,為了爭取外滙,曾把大量野味賣到香港,果子狸價錢低過雞。那時香港有很多珍稀野味︰甚麼虎爪、熊掌、豹胎、娃娃魚等,應有盡有,不應有的也有,余生也晚,未有躬逢其盛。

從前生活節奏比較閒適,60年代電影還有公餘場,五點半開場,可見人們五時下班是常態,吃喝玩樂也可以花更多時間。講究的主人請客,安排「到奉」和「檳水」,滿漢作為筵席之王,當然也有到奉,就是客人來到就坐,馬上送上灑了花露水的小面盆供客人洗手,香巾抹臉,奉茶煙,然後上一小碗湯麵,另外點心,談天說地一會或聽聽音樂小曲才正式上菜。1977年國賓的滿漢,首日午餐的到奉沒有用麵,改為鷓鴣粥,點心是鳳眼餃子、白首仙翁(沒有說明,待考)。

中菜的筵席,席上常常派熱毛巾給客人抹嘴,尤其吃用魚翅,必須奉上香巾,因為吃濃郁的魚翅後,唇邊必會沾上湯汁,這也是體貼的服務。現在好像只有陸羽茶室,才保持在熱毛巾上灑花露水的習慣。

另外一個已經失傳的禮節,是飯後除了再次洗手之外,再奉上檳榔,稱為「檳水」,並非香檳,作用就類似吃完印度咖喱拿一把小茴香入口,清新口腔。

檳榔消失於酒席上可能已五、六十年,從前是一道美味的小食︰雞汁檳榔、檳榔公(尖者)一開四,出水後用雞油上湯加少許冰糖慢火燜至汁收乾,便成為奉客的檳榔,此乃陳榮介紹之方法。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劉致新 權威的紅酒評論家、著名品酒家及美食家、《酒經月刊》總編輯,喜歡飲食和學習古老飲食文化。
欄名: 醉飽高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