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的身份迷思 沒有別人就無法認清自己

發佈時間: 2018/03/02

米蘭‧昆德拉的身份迷思 沒有別人就無法認清自己

人的身份到底怎樣釐定?一張身份證明文件?一個頭銜?還是其他主觀或客觀標準?於捷克出生的米蘭‧昆德拉,在1998年發表的小說《身份》或能為我們提供答案。

1975年流亡至法國後,米蘭‧昆德拉開展了第二個寫作階段,以法文創作。他先後發表《慢》、《身份》、《無知》等作品,《身份》是他第二部以法文寫作的小說,講述一對法國中產男女馬克與尚塔爾的愛情故事。

故事開展於法國諾曼第海灘,女主角尚塔爾比馬克年長數年,不知道是否因年齡差距,令正等候情人的她愈發不安。少女時期的尚塔爾視自己如玫瑰,她深信自己有同樣的氣質,但近來她發現男人不再回望自己一眼。

尚塔爾想︰「男人都爸爸化了,他們不是父親,他們只是爸爸,是沒有父親權威的父親。」她很想知道,與一個手推嬰兒車、背上背着孩子、腰上攜着孩子的男人調情是怎麼樣的……她對自己說︰「我生活在一個男人再也不會回頭來看我的世界。」--節錄自《身份》第五章。

從尚塔爾對男人「爸爸化」的看法,可看到昆德拉小說的第一個特色︰他經常給予無以名狀的、尋常的感覺一個名稱,比如這裏提及的「爸爸化」,繼而帶出別人的身份變化,會影響自己的身份變化而不安的情況。譬如在昆德拉重要著作《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中,我們認知「重」的東西令人不能承受,但他讓我們認識到,原來身處一個相對自由的國度時,自己身份的「輕」才最難令人接受,這種特殊的描述正是昆德拉小說的魅力所在。

愛情中的哲學思考

另一邊廂,馬克在沙灘的另一頭錯認一名醜陋的老婦為尚塔爾。他一直認為尚塔爾是生命中的唯一,無與倫比,這次錯認令馬克深受打擊︰尚塔爾真的老了?還是自己覺得她已不再吸引?這對姐弟戀情人的心坎中,各自滋生我是誰、我所愛的人是誰,和對我來說她究竟是甚麼等疑竇。

故事發展下去,馬克探望患病的朋友F一段,帶出昆德拉小說的另一特色︰作品中不乏金句。昆德拉寫到朋友的作用,無非為自己提供一面鏡子,不單讓你看到現在的自己,還看到久違的自己,如果沒有朋友,過去的自己便會消失,繼而帶出另一個讀者要思考的問題︰自己的身份是甚麼?情人眼中還是朋友眼中的自己?尚塔爾因為早夭的兒子而決心離開上一段婚姻,揭開她對家庭生活的冷漠;相反,她在職場上八面玲瓏,擅於交際,點出人的身份的兩面性︰其實我們的身份不只在情人或朋友眼中的存在,更多於一種可能性,而且可以藏得很隱密。

其後尚塔爾告訴馬克沒有男人注視她的事,他便開始寫匿名情書,藉此讓她重拾信心。怎料情書對二人的關係產生微妙變化,最終尚塔爾揭發真相,二人關係幾近決裂。及後男女雙方一場追逐來到倫敦,亦是故事尾聲,昆德拉以近似後設小說的手法,以作者身份跳出來詢問︰「這是誰人的夢?是尚塔爾的還是讓‧馬克的?」等問題,讓一個尋常法國中產的愛情故事,增添了不少哲學意味。不管夢是從小說的哪一章節開展,我們都能看到人物的身份在流動而不斷變化。

(本欄逢周五刊登)

編輯:林燕玲

美術:鄧建威

撰文: 李秋婷、黃念欣 港台第一台《遇見文學》逢周日晚上8時30分至9時,細讀優秀文學作品。
欄名: 遇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