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鼎鳴
雷鼎鳴

預算案與理財新哲學

發佈時間: 2018/03/02

預算案與理財新哲學

特首曾說過她有套理財新哲學,我一直搞不明白其「新」在甚麼地方。財爺在剛宣讀的預算案中不但表示非常認同這新哲學,亦有具體表述及落實措施,我們倒或可通過預算案去窺探此新哲學究竟意何所指。

財爺說在確保公共財政穩健的前提下,採取前瞻性與策略性的理財方針,又說要善用盈餘為港投資。這幾句說話不易找到反對理由,我們最多只會質疑政府是否擁有前瞻能力,但既然沒有甚麼好反對的,此種思想是否那麼「新」,便頗值懷疑。財爺具體定下的策略是否有新意呢?這些包括「積極有為」、「投資未來」、「提升服務」、「未雨綢繆」、「改善稅制」、「關愛共享」及「財政穩健」7項。除了頭兩項外,歷任財爺恐怕也不會反對其餘5項,但就算是「積極有為」及「投資未來」,其他財爺是否反對,也要看看他們如何解讀其意。

更多信政府 較少信市場

以此看來,其實特首或財爺都未有清楚解釋他們的理財新哲學新在何處。若我們勉強去解讀,或許可理解為他們要更進取,不排除推行產業政策,比前更多信政府,較少信市場。

財政政策涉及資源,看看政府如何用錢,倒也可從另一角度了解新哲學是甚麼。今年財政盈餘1,380億,其來源是賣地收入比從前估計高出了626億,印花稅多出了397億,支出則比預期減少了170億,這些數字已幾乎可完全解釋到超額盈餘的來源了。換言之,政府只是過多地取走民間的財富而已。減少盈餘可以靠削減收入去達至,而不是靠增加開支。在過去,政府一直都盡量把政府開支佔GDP的比例壓在20%以下,過去一年,這比重是19.3%,但收入卻高達23%。

按照《基本法》107條,政府要量入為出,收支平衡,預算應與經濟增長率相適應。注意,不是與經濟相適應,而是與其增長率相適應。我看此段《基本法》只得一種含義,即平均而言,開支與收入的增長速度應與GDP的幾乎一致,其結果是開支或收入佔GDP的比重都應穩定少變,又因歷史上一直以來香港都實行小政府政策,所以這些比重應都維持在低位。

過去一年政府收入多達23%,未來幾年又怎樣?按照預算案中的數據,未來收入佔GDP的比例等於21.4%。往後幾年,收入的比重一直都站穩在20%以上。由此可見,政府是容許開支或收入都長期企於高位,而且是靜靜地攀升也無所謂。若然這個比例只上不下,我認為是違反《基本法》的,在一、兩年間開支或收入佔GDP 20%以上並不是問題,長期都超越便不妥了。若論理財哲學有甚麼明顯的「新」,應是財爺可以容忍這比例長期高於20%。

是否政府佔用的資源比重很高便一定不妥?不能這麼肯定說,但不妥的機會很大。不是說官員必定不懂用錢之道,而是政府處處要承受政治壓力,社會中向政府指指點點要她如何用錢的人,多於過江之鯽,我不相信政客大公無私,懂得用錢,既然如此,受政客影響的政府一樣會常錯用資源。

開支與收入 佔GDP逾20%

若要減少錯誤,政府在決定是否進行一項投資大計前,必須做好功課,若項目的效益大於成本,應去馬;若成本大於效益,則一定不沾手。關鍵是計算清楚。我從前反對政府與迪士尼合作,因為條款對政府不利,現在迪士尼仍然長期見紅,足見當年沒有算錯它。政府也參與高鐵,此舉我卻贊成,原因與政治無關,而是經計算後,得知它效益大於成本,所以可支持。

現時政府要在甚麼地方進取?最突出的是要大搞創新科技。投資在科技很可能是對的,但政府是否有能力有效地推動創新,卻難免有疑慮。另一應該進取的是多搞基建造地。香港房價太貴,造地的回報極高,錯不了。至於預算案提到的醫療開支,則不算新哲學,多年前不少人已因人口老化問題而指出醫療開支不可避免地會上升。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雷鼎鳴 科技大學經濟系前系主任
欄名: 雷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