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科大證微塑膠損生態 沙蟲再生力倍減 船螺體積縮3成

發佈時間: 2018/03/06

微膠粒除在很多個人護理產品或衣物中存在,膠樽、吸管等也可降解出微塑膠;科技大學的研究顯示,微塑膠若流入海洋,可令海洋生物的再生能力和生長速度減低,造成的負面影響無法挽回。科大研究團隊呼籲港人少用含微膠粒的產品,避免影響海洋生態,否則最終自食其果。

領導研究的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陳潔瑜指,微塑膠是指體積少於5毫米的塑膠,它們的形態可以是粒狀、條狀等;單在香港,每日就有逾94億顆微膠粒排放到沿岸水域,截至2016年,全球海洋估計有達51萬億顆微膠粒積聚。

影響無法逆轉

陳引述外國研究指,微膠粒對生物可造成物理上及生物化學上的影響,例如青口進食微膠粒後,異物可以進入其血液循環系統、橈足類浮游生物的消化道會被阻塞、魚類甚至會肝臟出現毒性和病變。

科大研究團隊則發現,常被用作魚餌的沙蟲本身雖有再生能力,惟微塑膠會令沙蟲的再生能力受損,在高濃度微塑膠環境下,其再生速度可由30%下降至12%至13%,相差多於一倍。

團隊又研究來自美國加洲的入侵物種「船螺」,發現船螺吞食微膠粒會影響牠們的成長,體積可減少3成;即使只在幼體時期曾吞下膠粒,之後的成長速度亦無法回復正常,顯示微塑膠對生物的影響有延續效應,不可逆轉。

本地物種更危

陳潔瑜說,入侵性物種已較本地物種的抗污力高,若入侵性物種都受影響,本地物種更不能抵禦,最終可能令生態失去平衡。她指出,加拿大及英國等地政府已禁用微塑膠,人類不應只關注微塑膠會否令海洋生物死亡,「因為若海洋生物健康或生活環境受損,最後人類的福祉都會受影響」。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