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5分鐘大作戰 建立時間觀念

發佈時間: 2018/03/07

子女做功課拖拖拉拉,往往是家長日常最大煩惱。專家指出,因兒童對時間會感到很抽象,家長應在子女學前多給他們生活常規的意識,有機會大大減少出現拖延磨蹭等行為。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溫克基強調,家長應要在子女入小學前建立好他們的生活常規,包括定時做適當的事情。「其實3歲才有能力理解時間,但兩歲起便要安排作息有序的規律生活,對他們日後掌握時間觀念會大有幫助。」

學前兒童對時間會感到很抽象,他建議大人跟孩子進行活動時,可用5分鐘作標準。「以5分鐘為單位,例如問兒童:你估下可否用5分鐘收拾玩具?若5分鐘不足夠,便要告知孩子說:原來5分鐘不夠用,下次要用7分鐘......餘此類推讓幼兒感受時間觀念。」另外,家長也可以為「5分鐘」加入創意,例如用芝士蛋糕作為5分鐘的代號。「問他們能否用一個芝士蛋糕的時間去收拾玩具?那會令他們較代入,並可提高趣味。」

1分鐘練習 提升注專力

孩子入小學後便要做功課,容易引發親子衝突。他謂家長與其責罵孩子「你點解做得這樣慢?」不如想方法讓他們明白自己有能力達標。

他常應用「1分鐘寫字練習」讓一對囝囝自我鼓勵,方法是讓他們挑選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或數學題,然後用計時器倒數,請他們在1分鐘內盡快抄寫完或計完。「讓他們看到自己若專注,是可以有能力做完,要留意的是,無論結果如何,家長不必刻意解釋,讓小朋友自己理解便足夠。」

將功課排序 擬定時間表

溫Sir也常聽到家長們反映子女跟不到手冊做功課,常做漏或分心。他建議大人協助孩子先把手冊上的功課朗讀一次,舉例中文作業要寫第1頁至第3頁,這方法可減少做漏;若家長有時間跟進,較理想是指導子女按他們的興趣排列功課次序,讓孩子自動自覺及更有動機完成功課。

「假設有4份功課,家長最好請孩子設計程序時要加入時間推算,逐份協商,進而排出一個時間表,中間加插每份功課有20分鐘的休息時間,最後放一個計時器實踐結果,這過程不但會讓孩子有成功感,也比較具體讓他們認識自己有能力達標。」

宜約法三章 做完可享樂

以他觀察,一般初小恒常的功課,應可在放學後一到兩小時內完成,但不少家長遇到的煩惱卻是常拖到飯後小朋友仍未做完。「拖功課有可能涉及專注不足,或是小朋友感到功課很困難。另外,個別家長習慣加補充練習,也會令小朋友生厭,故家長要找出實際原因。」他寄語家長宜跟子女約法三章,盡量協議他們若能在晚飯前完成功課,便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應避免因孩子做得快而再加補充練習。

撰文︰胡麗珊

編輯:周藹文

美術: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