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健儀
方健儀

當「下肢腫脹」讀成「下體腫脹」

發佈時間: 2018/03/12

當「下肢腫脹」讀成「下體腫脹」

擔任培訓課程導師是我這名「斜號人」的工作之一,由傳媒生態、「關公災難」、專業形象、溝通技巧的題目也接觸過。到問答環節自由搏擊之時,很多參與者都很有興趣知道當年報新聞的難忘事。最近我被一批年輕學員問起,當大家以為我最難忘的是天災人禍大新聞時,我卻跟他們分享一則令大家捧腹大笑的「小事」,但那時的「執生」技巧值得反思。

已忘記該宗新聞發生於何年何月,只記得政府經常於晚上出稿,說要回收不合規格的藥物,服用後或會引起副作用。一天晚上,政府發出回收藥物的稿件,因為其副作用是導致用者「下肢腫脹」。晚上報新聞時,我對着鏡頭唸出該段稿,但不知就裏,「下肢腫脹」被讀成「下體腫脹」。唸完此四字後的0.01秒,我已知道自己唸錯,還幸自己天生笑點高沒有竊笑。

在那電光火石間,我有兩個選擇︰一,立即重新讀一遍,但全世界都知道你讀錯,便「名垂青史」,被網民截取片段,然後在YouTube流芳百世;二,瞞天過海,未必個個都聽到,不管它。結果,0.01秒內,我選擇了後者,只有極少數人發現問題,網絡上亦沒有人討論不對勁的事。

十年八載後我自爆這件糗事,是希望參與者思考我的做法是否正確。眾所周知,做錯事也好,說錯事也好,都必定要糾正,但如何糾正得大方得體,不致淪為大眾笑柄,我這支馬後炮想出一點方法。自知說錯了時,別嚇窒自己,別語塞爆笑,冷靜地繼續唸下去,用十秒八秒消化自己的錯處。直至該稿件終結時,大可重複一次剛才的句子,說出正確的版本。這樣可避免自己未定神時「咿咿哦哦」糾正的尷尬,也可履行發放正確事實的責任。

直至現在,我在司儀、演說、甚至面試的場口,偶有「蝦碌」情況出現時,也是不斷提醒自己,在適當的時候流暢兼冷靜地「補飛」或「翻兜」。說到底,受眾對你的觀感是最重要的,執生也要執得優雅,別讓他人感覺你是一個老是說錯話的人。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方健儀 傳媒工作者,包括電視電台節目主持、司儀、大學兼任講師、傳媒顧問等。
欄名: 破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