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衝突

發佈時間: 2018/03/14

印度種姓衝突

早前,印度孟買發生右翼印度教教徒暴力襲擊「種姓制度」裏低端人士的事件。「種姓制度」可謂印度的毒瘤,獨立後的印度,即使在憲法明文廢除這制度,但鄉間仍然一直沿用。

「種姓制度」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來自中亞地區的半遊牧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地區,為這片土地帶來吠陀文化,《吠陀經》後來更成為印度教的信仰基礎。

可是為了鞏固政權,雅利安人推行一個以婆羅門(即印度教祭司)為中心的婆羅門教,劃分出人的等級,也同時規範職業。在血緣上,種姓是世襲而不可改變的。這本來反映印度教的宇宙觀和價值觀,視人的身體各部位有不同的職責;當權者以此引用至社會制度上,便成為控制社會的工具,後來更演化成深具歧視的制度,「種姓制度」成為印度的標籤。

從西方啟蒙思潮的角度來看,這更象徵着印度骨子裏反現代化的不平等傳統。但諷刺的是,英國殖民印度期間,大大利用「種姓制度」的精神來為殖民者服務,形成了至今仍牢不可破的社會規範,種姓內的高等級者經常與低級衝突。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張翠容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