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土地大辯論」中長期選項 填海造地關鍵

發佈時間: 2018/04/06

本港土地供應是建屋關鍵,據悉,「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將由本月26日起展開,為期5個月,而5至7月將舉辦6場地區諮詢會。當中的中長期土地供應涉6個選項,填海成為關鍵,以東大嶼都會填海1,000公頃規模最大,惟成本高昂,引來大白象的爭議。有專家建議,可視乎需要分階段落實,以減省開支。

填海屬長久以來最常用的供地方法,本港早在開埠翌年已展開首次填海,而截至2016年全港約7,000公頃土地為填海地,容納了全港27%人口以及70%商業活動。除了中環、金鐘等核心區為填海而來,沙田、將軍澳、東涌等6個新市鎮亦是填海得來。

東大嶼填海千頃 成本料逾千億

據悉,土地供應諮詢的中長期選項中,便包括了兩類填海,分別為涉及馬料水、龍鼓灘等近岸填海計劃,約460公頃,以及被稱為「東大嶼都會」的中部水域大型人工島填海方案。

值得留意是,相較近岸填海(合共390至460公頃)、岩洞發展(約40公頃)、新界北新市鎮(涉720公頃)及內河碼頭建屋(涉65公頃)等選項,東大嶼都會所能提供的土地潛力(達1,000公頃)明顯較大,亦大致可滿足小組提出的1,200公頃土地缺口。

不過,東大嶼填海計劃面對成本高昂,以及海洋生態影響兩大挑戰。正如小組文件所言,填海所涉及的資金投入相當高,而興建大型人工島更涉及各項交通及基建成本。粗略估算,單是核心填海1,000公頃造價或達千億元,還未提及興建多條接駁港島、九龍海底隧道及鐵路等,被民間質疑會淪為「大白象」工程。

近岸選址較遠離民居 或易接受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委員兼建築師吳永順指,填海的成本肯定較發展郊野公園等為高,不過現時政府財政儲備豐厚,但缺乏土地興建公屋,公眾應取捨是否投放資源去造地建屋。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認為,社會覺得5個近岸選址較遠離民居,過去亦曾做過研究及公眾諮詢,會否比較容易接受?反而中部水域的填海規模較大,會否需要先想一想?亦都不排除有市民會全數支持這些選項,目標可以不止是增加1,200公頃供應。

編輯:梁偉澄

美術:鄧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