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可燃冰開採 獨創20項技術

發佈時間: 2018/04/11

能源供應成為全球難題,多國提出發展新能源。中國後來者上,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規模躍居世界首位,在可燃冰等未來能源開發中,亦成為領跑者。被視為未來能源戰略制高點的可燃冰,曾令美日折戟,中國去年在南海成功開採並穩定產氣,實現20項技術創新,堪稱歷史性突破。

深藏於陸地凍土和海底的「可燃冰」,被視為未來清潔能源,逾30個國家和地區已就此展開研究。目前美國可燃冰開採主要還停留在試驗研究階段;日本曾兩次開採可燃冰,但都因為海底砂流入開採井而被迫中斷。

連續點火60天 全球最長

經過20年努力,中國後來居上,去年首度成功開採「泥質粉砂型可燃冰」,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的世界紀錄︰連續試氣點火60天,累計產生天然氣30.9萬立方米,平均日產5,151立方米,相當於普通家庭近半年的燃氣用量。

泥質粉砂型可燃冰資源量佔全球可燃冰儲量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號稱是「豆腐上打鐵」,中國是第一個實現安全可控開採的國家。

據介紹,中國在今次開採中實現防砂技術、儲層改造技術、鑽井和完井技術、勘查技術等六大技術體系、共20項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地層流體抽取」防砂技術,是最重要創新之一,是通過改造可燃冰儲層等方法,解決出砂等問題,實現長期、高效、安全開採。

料2030年商業化

技術裝備方面亦有7項突破,包括中國自主建造的、目前世界最先進的雙井架半潛式鑽井平台「藍鯨一號」;中國第一台4,500米作業級無人遙控探測潛水器「海馬」號等。

中海油牽頭成立的「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月在北京揭牌。分析指,內地或可較原計劃的2030年,提前實現商業化開採。

人造太陽 核聚變技術進軍1億℃

被稱為「人造太陽」的核聚變技術,是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可控的熱核聚變需要三大條件︰1億℃高溫、足夠高的密度、長時間約束在有限空間中。

中國2006年起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去年在安徽省合肥市打造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實現超過100秒的穩態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是全球首次。裝置原理是約束電磁波驅動,滿足核聚變的環境、高溫,實現受控核聚變,模擬太陽內部熱核聚變反應。

在建的中國新托卡馬克裝置--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後,等離子體燃燒溫度將超過1億℃高溫,超過太陽中心溫度,令中國「人造太陽」研究取得大突破。

最大風電 江蘇海上風場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近海的八仙角風力電場,是亞洲最大風電場,總裝機容量達300兆瓦(MW)。其中有20台「海裝造」5MW風電機組,是中國首個完成海上低電壓穿越測試的機型、首個具有自主產權並批量生產的風電機組。

該項目投產後,預計年平均上網電量達8.2億千瓦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5.05萬噸。分析指,中國當局希望到202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減半,預計風電會得到更多財政支持。

編輯︰陳文華

美術︰鄧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