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港珠澳橋防波堤爭議 擺放方法關鍵

發佈時間: 2018/04/13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疑出現「崩角」事件,連日來引起極大爭議。大橋管理局代表及路政署署長,先後就人工島防波堤工程「解畫」,並強調設計符合科學、合理及安全性,又以多組照片力證防波堤沒移動迹象。本港工程界對有關解釋,部分認為合理,但亦有工程師指,事件仍有很多疑團未解,認為署方應公開水底數據,才能盡釋公眾疑慮。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工程爭議,始於本月3日,有傳媒根據市民航拍的照片,指屬內地水域的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東面入口的人工島,部分防坡堤石墩散落海床,懷疑被沖散而出現「崩角」。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翌日透過官網回應指,防波堤的石墩設計是標在水平面以下,並按要求隨機擺放。

其後有本港傳媒獲得一份2012年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島隧工程施工設計圖,圖中顯示人工島島頭的防波堤要從海平面一直鋪設至擋浪牆,即高於水面,與當局說法有異。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本月6日兩度發回應解釋,人工島防波堤設計曾進行物理模型試驗,證明隨機擺放更可靠有效,並反駁「扭工字塊」不同於「扭王字塊」,該工程亦非指港珠澳大橋。

事件擾攘多日,路政署署長鍾錦華在本月8日往珠海與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代表會面,當日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重申,防波堤石墩不規則擺放是「特殊設計」,又指因人工島兩邊風浪不同,才會一邊防波塊擺放整齊,另一邊定點隨機擺放。

路政署長:未見防波堤有移位

鍾錦華於10日再強調人工島設計合科學性、合理性、安全性,亦看不到沉管與人工島之間有移位、裂紋或滲水問題;而查看施工圖後,認為與防波堤實地情況脗合,比較防波堤不同時間拍攝的照片,亦未見防波堤有移動迹象。

路政署首席政府工程師江大榮指,工程建造時會在海面劃出10米乘10米的方格,每個方格擺放不少於55個扭工字塊,為了擺放更平均,此方格會再平均劃分4小格,各小格約有14個扭工字塊。江指,人工島設計可抵禦300年一遇水位及風浪。

專家質疑 獨立擺放難抵風浪

前土力工程處長陳健碩認同當局解釋,指石墩隨機擺放是利用水浮力減少石重量,保護隧道。但土木及結構工程師蘇耀坤直指,從未聽聞放置扭工字塊可保護隧道沉管結構,強調扭工字塊須扣連及具完整性,如獨立擺放肯定會被海浪推動。土木工程師倪學仁就質疑,現時人工島使用的5噸扭工字塊,估計最多可抵4米高浪,認為不可抵禦「300年一遇」風浪。

編輯:梁偉澄

美術:李明

相片:路政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