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百年不朽 朱自清筆下的父子情與惑

發佈時間: 2018/04/20

《背影》百年不朽 朱自清筆下的父子情與惑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距今發表已近百年,但仍然被列為中國語文科的範文,自有其不朽的原因。

不少人以為《背影》是一篇歌頌父愛的文章,但其實朱自清的孝順也不容忽視。不過這「孝順」需要以引號標示,因為從表面看來,我們會看到嫌棄父親說話不夠大體的兒子,然而真正的父愛或父慈子孝的故事,不一定在幸福家庭中體現,或許當家庭遇上困難,甚或是父與子各有缺點,但大家依然互相包容和惦記對方的好時,才能更深刻地讓讀者看到兩個世代之間的真摯情感。

不完美的父親形象

《背影》以破題法開始,單刀直入說明︰「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讓讀者看到最真摯而沒有修飾的散文技法,這解釋了為何時至今天《背影》依然耐看。

緊接其後,朱自清自然流露出這並非一個父慈子孝的溫馨故事,「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作者父親當年虧空公款導致失業,為償還欠款而令家道中落。大多數人對這篇散文的印象,只聚焦於父親爬過月台為作者買橘子一幕,而往往會忽略父親其實是個於工作或道德上有不少缺失的人。辦理喪事後父子需要分道揚鑣,父親擔心兒子,本吩咐旅館一個相熟的茶房與兒子同行,但最終因為不放心而親自送行。

到了車站,他打點一切後又囑咐茶房要好好照顧兒子,作者則暗笑父親的迂腐,因為一切只是父親的一廂情願。其後,便開展點題的,也是打動不少讀者的一段,父親堅持要到月台欄柵外買幾個橘子,然而他必須跳下去再爬上來才能穿過鐵道,作者寫道︰「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朱自清以準確、生動的文字講述父親爬過月台的動作,教許多讀者念念不忘。

但《背影》並非於淚眼朦朧中結束,其後有一小段讓這段父子之情顯得更立體。朱自清很年輕便結婚,21歲已為人父,使他與父親之間有種立體的對照。當父親老去,他開始思考父親的一生︰「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自己,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作者慢慢體會到多年來父子的衝突與客觀環境有關,及後有人考證朱自清與父親曾有過經濟和情感的衝突,這考證固然不是推翻父子之情的真確性,而是它深刻地說明父子情的核心。我們並不因為完美的父親或兒子才懂得父愛或孝順的真義,一個真正孝順和慈愛的故事裏,人需要包容和超越不少缺失,而這些缺失正是愛的一部分,愛才得以彰顯。

變遷下的父權困惑

朱自清以簡單的語言帶來細膩動人的結尾︰父親於信中提及自己老去,相信剩下日子不多。此時作者又憶起那個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並以文字紀念那份不變的愛。《背影》的偉大之處,並非表揚一刻慈愛的背影,而是點出父親這個角色於中國父權社會的背影。這篇文章同時帶出朱自清身處的五四時期,青年接受新思想,反省中國傳統時,他們怎樣面對父權或父親形象這個複雜的問題。朱自清以真誠的文字述說自己家庭故事同時,也寫出當下的時代困惑。

(本欄逢周五刊登)

(港台第一台《遇見文學》,逢周日晚上8時30分至9時,細讀優秀文學作品。)

編輯:林燕玲

美術:鄧建威

撰文: 李秋婷、黃念欣 港台第一台《遇見文學》逢周日晚上8時30分至9時,細讀優秀文學作品。
欄名: 遇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