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虛榮心與責任感 莫泊桑《項鏈》反映真實人性

發佈時間: 2018/05/04

甚麼是真實?為甚麼小說明明是虛構的,但讀者依然能夠讀出無比真實的故事?19世紀末法國小說家莫泊桑的《項鏈》,無數人閱讀過。縱使未讀過原文,或許你也聽過故事大綱,為何短短數百字卻可引起寬廣而多角度的思考?

《項鏈》不單標誌着短篇小說的高度,還代表了法國寫實主義小說的極高水平。莫泊桑短篇作品精準又鋒利,運用極少語言便能抓緊讀者的情緒。《項鏈》的精妙之處不在於故事橋段,而在於故事呈現的細節。莫泊桑創作的寫實小說,書寫對象主要圍繞中產階層,因貴族階級的生活並非一般人所能體會,故真實感較少;另一邊廂,低下階層的痛苦掙扎有時未免過於戲劇性,也非普羅大眾能在尋常生活中體驗得到。唯獨處於中游的可憐小公務員生活,有最多真實層面的悲劇可以發生。在莫泊桑的小說裏,有許多這些中產階級的行為和後果,例如《項鏈》的故事中,我們會看到角色的行為、內心和社會文化等外在環境因素。

簡單故事中的真實細節

這故事很簡單,講述一小公務員的妻子生性虛榮,特意買一襲漂亮晚裝,向朋友借來一條鑽石項鏈去參加舞會。項鏈把她襯托得很漂亮,邀舞的人絡繹不絕,令她應接不暇,成為舞會焦點。終於她在清晨時分才願意與丈夫離去,但回家後卻發現項鏈不翼而飛。這虛榮女人和丈夫為了賠償項鏈,付出十年的辛勞,將原本的大好生活變得痛苦非常。十年後,好不容易才把債務還清。某天,女主角碰上當年借項鏈給她的朋友,竟從朋友口中得知那條鑽石項鏈是假的,即過去十年的艱苦歲月並無必要。

大家說它很寫實,到底莫泊桑寫了甚麼「實」?首先是客觀的真實,例如對主角家中客廳,或女主人公生活細節的描寫,讓人感覺如在眼前。作者在短短篇幅中常提及不同價格,包括四百法郎的晚裝和四萬法郎的鑽石鏈等,試問有甚麼東西比金錢更實際?金額可反映當時的生活指數。綜觀整篇作品有兩大亮點,第一個是舞會,第二個是夫婦二人準備籌錢去償還債務的過程。作者花了不少篇幅書寫細節,比如他們怎樣尋找項鏈的替代品、從原來的公寓遷出、辭退傭人、丈夫要做幾份工作幫補家計等等。如非作者寫下舞會的漂亮,這十年艱苦歲月的對照不會如此強烈,亦不能營造出最後發現項鏈是假的極大震撼感。

虛榮以外的價值觀思考

不少人解讀《項鏈》的象徵時,談到貪婪、虛榮和外表的虛假,但中國小說家畢飛宇在新作《小說課》中,提出前人鮮有提及的觀點,他認為莫泊桑把19世紀末巴黎社會一個階層的環境如實地複製,故事框架不容隨意複製至其他時空,例如將故事放諸今天假貨充斥的中國便會變得不合情理。畢飛宇說明《項鏈》的珍貴,包括當時的中產階級有強烈公民責任,為人誠實,認為凡事皆有借有還。他讓我們思考真實的意義,原來小說的寫實能讓我們返回歷史現場,想像當時的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

(本欄逢周五刊登)

(港台第一台《遇見文學》,逢周日晚上8時30分至9時播出。)

編輯:林燕玲

美術:鄧建威

撰文: 李秋婷、黃念欣 港台第一台《遇見文學》逢周日晚上8時30分至9時,細讀優秀文學作品。
欄名: 遇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