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交替的灣仔

發佈時間: 2018/05/04

新舊交替的灣仔

灣仔區是一個適應力十分強的社區,這種特質源於灣仔多元的社區規劃,多年來因應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改變、衝擊與調和,造就了今天集傳統民居社群、商業、文化與藝術於一身的灣仔。

拼貼的風景

合和中心坐落灣仔舊區,巨大的體量、簡單的幾何形態,跟附近舊區商住建築的大街小巷格局形成極強烈的對比。在小街抬頭望這巨大圓柱建築,感覺超現實,是灣仔舊區的一個地標。這種帶點像蘇聯時期簡約風格的建築,沒有裝飾,沒有人味,但始終是香港曾幾何時的第一高樓。頂樓還有旋轉餐廳,窗外的景色由維多利亞港徐徐移至太平山頂,360度的景觀一覽無遺。它確實是為港人製造集體記憶的建築空間,超大和矮小的建築共處一條街道,正是香港本土風格的特色。高密度的都市空間,建築物高速的新陳代謝,在都市裏呈現拼貼風景。

香港藝術中心是建築師何弢博士所設計。1970年初期,何博士深感香港文化藝術活動場地匱乏,便與朋友成立了香港第一間私人營運的藝術中心。建築的中央挖出一至五樓的中庭,大樓梯沿邊盤旋而上,聯繫各層或穿插而出的半層空間,在當時可說是嶄新的建築設計。建築外形和細部都採用三角形幾何表現,有棱有角。這個建築於1978年落成,標誌着現代主義和包浩斯風格在香港的宣言。

而華潤大廈高座亦披上了玻璃幕牆和鋁材掛件的新外衣,跟昔日那種平實、嚴肅的風格大相逕庭。它擁有香港第一代架空平台式「街道」,可讓人停留的流動空間,感覺開揚;至於原有的低座則改建成酒店。整座酒店都是鋼結構的建築,外立面掛上不同玻璃幕牆的單元組件,配上切割成大小不一的三角形鋁材掛飾,凸顯建築物的浮雕立體感,彰顯輕盈、光亮的時代特徵。

灣仔人口密集,建築物肩背互靠,街巷相纏。一時陽光普照,一時急風驟雨,適宜用腳行走,實地考察。累了,可以躍上東西緩行的「叮叮」電車,到上層以離地三米的高度,觀看不一樣的城市,優哉游哉!(二之二)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晧忠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