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生產下的非洲經濟

發佈時間: 2018/05/11

自動化生產下的非洲經濟

中學課程曾經教我們,經濟發展有一個模式︰從農業走向工業,最後變成商業經濟。歐美和二戰後的南韓、日本繼而中國,都是這樣。如今,不少非洲國家亦盼望「中國時刻」的來臨,希望西方國家到當地開設工廠,創造就業。不過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這個願望可能要落空了。

最近,英國獨立智庫「海外發展研究所」發表名為《數碼化和非洲未來工業》的報告,指出自動化生產設備的普及化,正大幅降低在歐美設廠生產的成本,預計不出20年間,以歐美為生產基地、利用機械人輔助生產的成本,將低於在非洲聘用勞工進行生產。例如到2034年,在美國利用機械人及3D打印技術的生產成本,將低於肯尼亞的人手生產;而埃塞俄比亞的生產成本亦將在2038至2042年間超越歐美。換言之,非洲國家難以利用歐美和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模式推動經濟,必須利用這20年的空窗期尋找其他出路。

事實上,近年不少以歐美為基地的跨國品牌,已將生產綫移回本國,除了因為自動化的生產成本降低,減省長途運輸的時間亦有助他們更迅速回應市場需求。

報告建議,非洲國家必須利用這20年的機會做好三件事︰首先,要加速發展機械人無法取代的產業,例如農業和高級手工藝等等;第二,必須盡快填補數碼鴻溝;最後,就是推行教育改革,令新一代具備數碼時代所需的工作技能。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邱焱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