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似客來 舒巷城:鄉愁如霧

發佈時間: 2018/05/11

故人似客來 舒巷城:鄉愁如霧

春天潮濕溫暖的空氣常為香港帶來厚重的霧,在作家舒巷城的筆下,霧猶如一張張網將人包圍,儼然他的鄉愁般揮之不去。

舒巷城於40年代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離港,曾遠赴歐洲,又走遍中國大江南北,歷時大約七年。此行不但豐富他的見識和眼界,更拓闊視野,令他的小說不僅記錄各地風貌,亦有許多以模擬想像的手法,創作以外國人為主人公的小品。作者返港後不久便發表《鯉魚門的霧》,故事寫生於鯉魚門的水上人梁大貴壯年離家,15年後重返舊地,但認識的人已不復見,沒人知道他是這裏土生土長的居民。梁大貴的遭遇滿像賀知章的詩作《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讀者有理由相信梁大貴對舊地的鄉愁,正是作者的真實寫照。

梁大貴年輕時出賣勞力,在熱鬧的碼頭工作。他不計較金錢和功勞,免費替茶居老闆和其他居民送貨。那年頭不愁沒有工作,誰都說梁大貴不怕吃虧,將來必定大富大貴。可惜這段甜多苦少的歲月離他愈來愈遠。25歲那年,他決心離開這片又黃又黑的海,乘大洋船到霧以外、時藍時白的大海去。15年後,他並沒有變得大富大貴,卻成了一個「剛來的人」。

人歸舊地身似客

梁大貴返回舊地,卻感到非常陌生,電車依舊駛往筲箕灣,但他記憶中街上的金舖和洋貨店卻不復見。他走到大貴里,從前喊他「大貴!大貴!」的人都不見了,連昔日居住的小艇也不復見。他旋即憶起某天父親出海捕魚,當日天文台懸掛黑色風球,父親自那天起便沒有歸來。傷心欲絕的母親對十歲的梁大貴承諾,決不會丟下他,可是她在梁大貴15歲那年便辭世。他也憶起少時好友木群,曾為他的艇仔粥捱餓並守候一整夜,但木群終究也不見了蹤影。文末一位水上姑娘問他︰「先生過海呀?」他搖頭答道︰「我也是水上人。」小姑娘沒答理他轉身離去,梁大貴感到非常失落,他拖着沉重的腳步離去,最後自言語說︰「我是剛來的……」

故事不時穿梭於梁大貴當下與15年前的回憶,但書寫自然流暢。雖然故事主要講述梁大貴的經歷,但其實霧才是不容忽視的主角。小說開首描寫霧的若隱若現,像吐出一口口煙包圍着一張張揮之不去的網。霧不單是尋常的景物,它還緊緊地將故事串連起來,更有如梁大貴沉重而迷惘的心情。假若記憶是一幅風景畫,那麼記憶的留白便是風景裏的霧。作者未有着墨寫梁大貴離開鯉魚門15年的經歷,然而他幹過甚麼並不重要,因為霧就是一種留白的空間和梁大貴複雜的心情,此中帶來的鄉愁追憶才是小說引人共鳴之處。

鄉愁如霧揮不去

《鯉魚門的霧》寫於1950年,當時的香港經歷完戰爭,及後國共內戰導致大批難民湧入香港。當時許多人都不明白作品的意義何在,事實上,很少作家以香港這種繁華都市為背景,寫出滿載鄉愁和鄉土文學的作品。這篇作品的精妙之處並不在於回顧某年某地水上人家的鄉愁,而是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和真摯的感情,寫下香港歷史中重要的人文景觀。

(港台第一台《遇見文學》,逢周日晚上8時30分至9時,細讀優秀文學作品。)

(本欄逢周五刊登)

編輯:林燕玲

美術:鄧建威

撰文: 李秋婷、黃念欣 港台第一台《遇見文學》逢周日晚上8時30分至9時,細讀優秀文學作品。
欄名: 遇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