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小米有甚麼獨特投資風險?

發佈時間: 2018/05/11

小米有甚麼獨特投資風險?

上次提到,小米有機會成為首隻以「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的公司。小米的初步招股書也率先披露了它的「同股不同權」架構!

原來,小米的股份分為A股和B股,A股每股可投10票,B股可投1票。這就是所謂的「同股不同權」架構。

小米創辦人兼董事長雷軍持有小米31.41%股權,另一創辦人兼總裁林斌則持有13.33%股權,其他聯合創辦人合共持股大約10%。雷軍和林斌持有的就是A股,即一股10票;其他員工或後期入股的天使基金,擁有的都是B股,即一股投1票。

在這個股權架構之下,單是雷軍的表決權比例已經超過50%,對公司擁有絕對的掌控權。

我以小米為例,向姊妹Mandy解說小米符合甚麼額外要求,才能申請上市,當中包括市值要夠大、過去幾年經營情況有高增長(至少營業額),以及獲得市場普遍認同,主要反映於有多少創投基金入股等等。

以上這幾點,小米都符合要求,所以便可以提出上市申請。至於公司是否賺錢,則不是主要考慮因素。事實上,正如早前我在本欄提過,早年上市規則修訂過後,尚未賺錢的公司,只要符合市值和營業額的要求,也可以申請上市。

帳面虧損不礙現金流

小米的情況其實比某些公司更好,至少比最近上市的平安好醫生(01833)為佳,因為小米過去3年的營業額大幅上升,由2015年至2017年,小米的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人民幣(下同)、684.34億元和1,146.25億元;經營利潤分別為13.73億元、37.85億元和122.15億元。

但論到最終的純利,小米2015年是淨虧損76.3億元,2016年則淨賺4.9億元,但到了2017年,又出現438.9億元淨虧損。

Mandy看報道知道小米去年「蝕大錢」,感覺不是太好,所以,我再向她解釋。

「這種屬於帳面虧損,對公司的現金流沒有任何影響,而且只是一次過,上市之後便不再存在,妳不用太擔心!」我告訴Mandy。

「嗯,這樣嘛!但可以再解釋一下,讓我安心一點?」

「好的!首先,妳要明白,類似小米這類創新公司,上市前一般都會引入很多投資者,其中一些會透過發行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在會計制度上,這些優先股是列作負債的。」

「負債?」

「對,優先股的持有人等於借了錢給這家公司,當公司賺錢時會優先派息給這些股東,然後才是普通股的股東。當公司清盤時,也會比普通股的股東優先獲得賠償。」

監管部門須做好把關

「明白,但這跟小米有一大筆帳面虧損有甚麼關係?」

「是這樣的,這些優先股的價值,最初是以當日發行時的估值計算。但當公司估值不斷上升,等於公司股價上升一樣,本來是好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公司拖欠優先股持有人的價值就愈大!所以,當公司上市前一年,就要為這些欠債『找數』,但所謂找數,就是將這些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轉換之後,會計上就不再有負債!但轉換那一年,仍然要紀錄這筆『虧損』。這對公司沒有實質影響,唯一是未必能馬上派息!」

「嗯,明白多了,那麼,作為投資者,我們可以不用理會這些帳面虧損?因為去年小米其實是賺錢的?」

「對呀!撇除這個因素,小米去年其實有53億淨利潤的!」

「那不錯呢!即是小米已經步入收成期?其實,聽妳這樣說,我們投資小米和其他『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公司,風險也不一定很大呢?」

「也可以這樣說,當然,『同股不同權』始終是新鮮事物,表面上,加強了上市限制及監管要求之後,我們投資這些公司的風險不會比其他公司大,但我們仍然要觀望未來發展,各監管部門也要把好關才行呢!」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