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揚大愛的《快樂頌》

發佈時間: 2018/05/14

宣揚大愛的《快樂頌》

上周談馬克思,另一位同是200多年前在德國出生的偉人是貝多芬。貝多芬有九首交響樂傳世,其中第九交響曲最後一樂章《快樂頌》,更是家喻戶曉。

基督教會把《快樂頌》的歌詞修改成為聖詩。我就讀基督教小學,大概小學一、二年級就曉得這首歌曲,至今仍記得大部分歌詞。我中學團契校友最近參與合唱演出,選了《快樂頌》作為其中曲目,令我好奇再尋索貝多芬創作此曲的背景。《快樂頌》的合唱歌詞原來並不是貝多芬作的,乃是改編自德國詩人席勒的作品。有趣的是,《快樂頌》雖然其後改編為聖詩,但貝多芬的宗教信念本身卻很模糊,一般認為他只是受啟蒙主義影響的泛神論者(有別於巴赫),並非傳統信仰的追隨者。

事實上,《快樂頌》的歌詞,用現代術語就是宣揚「左膠大愛」,提及「所有人均是兄弟」(大愛),「慈愛的父親居於星際之外」(泛神論)。一般分析認為貝多芬受啟蒙主義的影響,對人類的未來是樂觀及有盼望的,所以《快樂頌》的曲調亦揚溢着快樂積極的氣氛;歐盟也是以此曲作為盟歌。

澳洲104歲老人古達爾博士(Dr. David Goodall),上周剛在瑞士執行自己的安樂死,死前最後也是聽了《快樂頌》。據報古達爾博士不信有來生,他選擇以此曲陪伴其結束生命,相信仍是擁抱「大愛」的主題,以「大愛」圍繞,作為自己的完美句號。

貝多芬所講的「大愛」,是人類之愛;而民族主義所講的「愛國」,是愛自己國仇視他人,與大愛相去甚遠。現在全世界都從「左膠大愛」退卻,只談自己利益。重聽重唱《快樂頌》宣揚大愛,算是抗衡吧。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鄧偉棕 畢業於中大社會系,執業律師,佔中運動支持者。
欄名: 後佔領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