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樹擾攘 闢地更難

發佈時間: 2018/05/23

斬樹擾攘 闢地更難

近日,社會就移除位於港島般咸道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前的兩棵細葉榕,熱烈討論。無論贊成或反對,雙方都已花了不少時間和精神去「討論」。兩棵不獲列入古樹名冊的「細葉榕」尚且如此,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進行的「大辯論」如何「凝聚共識」,讓市民有明智抉擇,實難以樂觀。

雖然政府已成功移除那樹木,但連日來還要不斷花精神、時間去回應、拆解斬樹餘波,這對社會無疑又是一種內耗,而且更可能對政府聲譽甚至管治造成傷害。

為保障附近居民及學生的安全,政府選擇移除有倒塌危險的兩棵樹,卻被持反對意見的學者及議員等質疑為「濫斬」。有退休教授指兩樹健康情況屬中度,並沒有「即時」倒塌風險;有議員則批評,政府沒有交代「充足」理據。其實,「即時」無,不代表明天無、而「充足」的定義不一,各有理解。但樹塌傷人,並非沒有先例;到日後不幸再搞出人命,相信今天的批評者又會轟政府沒有先見之明。既然人命攸關,即使做得果斷一些,市民是否可以理解?

至於檢測樹木的方法是否粗疏、政府評估是否精準等,可能有待商榷,但有政客指政府「斬樹是為了逃避塌樹的責任」這種說法,是否也缺乏邏輯呢?換言之,是否不斬樹而導致塌樹造成人命傷亡,屆時負責才叫承擔呢?可見有些政客仍未汲取教訓,為求反政府,只抱政治博弈「你贏我輸」的思維,一直無視法紀、民生,甚至人命!若全置諸不顧,為民請命又從何說起?

有人表示「古樹有情,政府無義」,似乎說得大義凜然,而最令人覺得有「膽識」的是「敢」說政府「無義」。其實,所謂「敢言」,是相對港英政府時期,今時要付的代價太小了,而「無義」則流於情緒宣洩,但支持者卻大有人在。今時政府不但要在政治噪音中施政,還要在政客的擾攘中具體執行,移除不被列入古樹名冊的兩棵樹已可擾攘8小時,那麼,18個土地供應選項、共36個「贊成」與「反對」的方向,再衍生出無數個相關的支持理據,加上後續的解釋,還未計有些人刻意提出的其他「選項」以轉移視綫和討論焦點,大家估計需時多久?

與討論覓地建屋的規模相比,已到執行階段的「斬樹行動」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連日來還爭拗不休;土地供應「大」辯論,涉及千絲萬縷的「細」節和「大」原則,可能已經注定︰香港建屋無地!

在土地供應眾多選項中,筆者支持發展郊野公園土地多於長遠的港外填海,但看今時政府連移除兩棵樹也費時擾攘,要移山去填海,恐怕更難,正是︰一草一木不能動,一山一石不許移;港人只會見到︰蝴蝶翩躚天地間,反而︰基層蝸居劏房中!發展與保育,必須有取捨,否則真要化蝶,港人才可保生活質素,甚至生存空間。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