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四分之三的香港 自然共生

發佈時間: 2018/05/25

與四分之三的香港 自然共生

有說香港是山多平地少的地方,但究竟山地佔整體面積多少?卻甚少人能回答。台灣自然書寫作家劉克襄於著作《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將這片被遺忘的珍貴郊野土地呈現於讀者眼前,正如本地作家馬家輝於序中提及︰「劉克襄能『讓香港人更了解香港』」。

《四分之三的香港》融合文學、登山紀行和遊記形式,當中包括作者對植物的研究、觀鳥的經驗及他的個人手帖,如動植物素描和手繪地圖等。書的副題「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是劉克襄很重視的體驗。在行山過程中,他不單文情並茂地記錄香港的鄉郊風貌,也將當中的花鳥蟲魚記錄下來,描述當中村落的人文風景。最後他還提到邂逅風水林,交代發現這種獨特地貌的過程,並帶出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其中一篇「荔枝窩︰走進香港鄉野的心臟」點題帶出風水林的好處。風水林是自然的原生態,保存了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劉克襄指出「風水」並非迷信,而是人挑選腹地時的必然見解,故風水林是一個傳統村落和周遭山林中遺留下來的傳統智慧。它既是一座天然冷氣機,具備調節微區域氣候的功能,也是一座林牆,緩和狂風吹襲。村民深信破壞風水林會帶來厄運,故風水林對村民而言,是一個備受祝福的長久居所。

另一篇「鎖羅盤︰跋涉魑魅傳說之境」提及位處新界北部一個遭廢棄多年的村落,該處曾流傳許多怪力亂神的傳說,也不乏自然美景、人文歷史和戰後的痕迹。不少居所仍保留村民於50、60年代遺留的物品,甚至有祖先的遺照。恰如內文提及,作者每次登山不止欣賞自然美景,更重要的是能看到香港的發展階段和歷程。正如他走到獅子山上,放眼香港全景時的感受︰「你彷彿走過一段艱辛歲月,眼前的紅塵充滿現在和未來的氣息。」

先認識了解再談保育

作者在《四分之三的香港》裏,有系統地按地區劃分26條行山路綫,如新界東的大浪灣、大嶼山的東梅古道或香港島的馬己仙峽等等。但讀者勿以此為行山指南閱讀,因為作者的手繪地圖並非按比例繪製,許多人認為它是半個行山指南,也有讀者以純文學和散文看待,不管大家閱讀方式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它能啟發讀者思考。

近年香港的土地供應尤其緊張,大眾對開發郊野土地和土地使用展開激烈討論,本作品的珍貴處並非鼓吹以狂熱角度欣賞香港的郊野地方,一草一木皆不能砍伐,而是如數家珍般將香港現有的自然資源娓娓道來,讓大眾先認識香港不為人知的天然資源和人文風景,沉澱過後再商議開發土地等問題。

劉克襄於《四分之三的香港》寫下一頁頁自然記錄,為我們提供一個原點,讓大眾去認識和關心這四分之三的香港。

(本欄逢周五刊登)

(港台第一台《遇見文學》,逢周日晚上8時30分至9時播出。)

編輯:林燕玲

美術:顏玉玲

撰文: 李秋婷、黃念欣 港台第一台《遇見文學》逢周日晚上8時30分至9時,細讀優秀文學作品。
欄名: 遇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