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金棕櫚得主是枝裕和 《小偷家族》顛覆家庭定義

發佈時間: 2018/06/01

日本名導是枝裕和向來擅長刻劃家庭題材,讓觀眾感受矛盾但動人的親情。他的新作《小偷家族》早前在康城影展世界首映,更以大熱姿態贏得最高榮譽金棕櫚殊榮。是枝裕和的作品多次獲康城影展青睞,13年的《誰調換了我的父親》贏得評審團獎,04年的《誰知赤子心》則讓少年男主角柳樂優彌成為康城影帝。無獨有偶,《誰知赤子心》以遺棄兒童事件為題,而《小偷家族》則透過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家庭,反映社會低下層的無奈苦況,散發強烈的感染力。

五年前的《誰調換了我的父親》,福山雅治與Lily Franky飾演的兩位父親,在發現自己的兒子原來是對方的骨肉後大受衝擊。「《小偷家族》其實也是延續《誰》中我對家庭和血緣關係的想法。日本社會中的家庭關係以血緣來定義,《小偷家族》中維繫着一家人的不是血緣,而是犯罪。雖然如此,但他們比許多有血緣關係的家庭更親密也更有愛。沒有血緣關係,就不能成為家人嗎?」

社會保守窮人絕望

是枝裕和近年多部電影中,父親的錯配或缺席,對家庭造成深遠影響。問是枝裕和他的父親對他有甚麼影響,他微笑了一下,含蓄地分享他對父親的印象。

「他不是那種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不是從事固定的工作。和所有小朋友一樣,父親對我而言當然是值得信賴的家人。電影中的男孩最終發現父親所做的事情不對,有自己的判斷和醒覺,就是這一刻,讓男孩真正成長了,而這也正正就是這部電影的核心。」

傳統家庭價值扭曲崩壞,讓是枝裕和更有興趣思索家庭的定義和新的可能。日本社會意識的迂腐,更是造成家庭悲劇的元兇。「日本經濟在過去20年裹足不前,我們都身受其害。還記得小時候,人人基本上都是中產階層,物質富裕,但當泡沫爆破,經濟衰退多年後,很多人已活在貧窮綫,需要政府救濟。對於窮人,社會不但不同情他們,反而把他們標籤成寄生蟲,認定他們之所以成為失敗者,全是咎由自取,而不會反思貧窮其實源自社會問題,《小偷家族》中的家庭正是一例。日本企業以前採用終生僱用制,企業提供了家庭和社會保障,但當企業自身難保,終生僱用制成為絕響,大家便希望得到國家照顧,而這也是近年民族主義抬頭的原因。」

經濟衰退社會停滯,顛覆了舊日日本社會仰賴的標準家庭模式。對於甚麼才是家庭?是枝裕和並沒答案︰「片中的家庭成員一起生活共處半年,雖然最終他們要各散東西,家庭也好像解體了,但這半年發生過的事情,當中的點點滴滴,肯定會長留在每個家庭成員心中,對他們的將來也會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例如當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小女孩回到自己原來的家,她已夠膽向媽媽的無理要求說不,她的變化,正是源自那半年她和小偷家族一起生活。當然,我不是說小偷家族的家庭模式很理想,但無可否認的是這個家族的生活經驗,能幫助片中的兒子和小女孩成長。」

家庭經歷永遠受用

提起近年日本社會和政治的變化,是枝裕和也表現得相當悲觀。「我們最缺乏的就是多元性,或者說,我們根本不夠成熟擁抱多元價值。現時日本當權者無論如何腐敗,同一政黨也可繼續執政,只有讓政府更替,人們才有機會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價值觀,日本才有希望。」

撰文︰宣柏健

編輯︰黃卉彤

美術︰顏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