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濕熱天多蚊蠓 苦主雙腳被咬60處

發佈時間: 2018/06/14

近日頻頻落雨,積水處處,是蚊蠓滋生溫床。有家庭醫生指,近日每日平均有5個蚊叮求診個案,有病人更單腳被叮30、40處,部分出現1毫子大的水泡。4月份將軍澳北蚊患指數更佔全港榜首,有區議員指過去兩個月接獲蚊患投訴較去年增1成,住60樓高居民都投訴受蚊滋擾。

早前食環署公布,4月份全港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由3月的0.1%升至1%。52個監察地區中,15個錄得正指數,指數介乎1.5%至9.8%,最高為將軍澳北,其次是元崗及東涌等。有家長在討論區指,子女到公園玩及返學時被蚊及蠓叮咬,帖文形容「我個仔被蚊針到嘴唇,腫過Q太郎」、「咬到隻耳仔腫了兩倍」。

夏天雨後求診多 平均1日5人

近日醫生也接獲不少遭蚊叮致皮膚發炎個案。在西環執業的家庭醫生鄭志文指,夏天雨後是求診高峰期,「幾乎每日有2、3宗個案」,部分叮咬處腫至直徑達3厘米,「曾有病人每隻腳被叮了30、40處,因傷口太痕及紅腫而求診。」他指西環多舊樓,部分樓宇及公園有積水,易滋生蚊蟲。

家庭醫生林永和亦指,平均每日有5個病人求診時反映被蚊咬,有4歲女童兩個膝頭後方被叮咬約30、40處。他指遭蚊叮的病人以小童居多,部分患處紅腫,甚至出現1毫子般大的水泡,有些則因抓傷而出現皮膚發炎。

小童易成目標 常抓破致發炎

家庭醫生陸偉亮說:「小孩皮膚薄,血管近皮膚表層,蚊是依賴紅外綫來辨別哪裏是血管,故小孩常成為被咬對象。」而嬰幼兒對昆蟲唾液的外來蛋白質反應較強烈,一旦被蚊蟲叮咬,很快紅腫,他們亦常因抓傷傷口而導致皮膚發炎。

西貢區區議員方國珊說,過去兩個月蚊患投訴比去年同期增1成,一周平均收20至30宗投訴,曾有居民反映「住60幾樓都有蚊飛入屋咬人。」她指將軍澳南區多地盤,且有積水及垃圾,是蚊蟲滋生溫床。」她指食環署的誘蚊產卵器不能放進私人地盤,相信實際蚊患問題遠超指數所反映。

蚊叮數小時消退 蠓咬會較癢

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會長梁廣源指,蚊生長在帶有積水的環境、蠓則生長在潮濕陰暗的地方如盆裁的泥面,「蚊產卵周期是7至10多天,停雨後10多日就是蚊患高峰期,因下雨時公園渠道等,是蚊產卵的溫床。」本港常見的白紋伊蚊、三帶喙庫蚊及按蚊等,部分飛行高度可達2,000米,蚊亦可乘風力等,飛至樓房高層。

他指,因蚊叮出現膨脹腫塊的傷口,通常在數小時至數日內消退;蠓叮咬處則較癢,甚至可引起過敏反應,紅腫需數日才消散,比蚊叮難癒合。

記者:翟秀娟

編輯:梁偉澄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