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面紗下的伊朗建築

發佈時間: 2018/06/15

神秘面紗下的伊朗建築

為了彌補建築歷史上我們所不認識的波斯建築,及親看這個被西方稱為「邪惡軸心」的國家,我們決定在伊朗天氣最宜人的四月,親自去探索這個神秘面紗下的國度。

伊朗有着超越5,000年的悠久歷史,3,000年前波斯帝國統治的地域就已包括了亞洲、中東和非洲。當時的波斯帝國無論在天文、科技、建築、文化上都有着綻放異采的成就。在絲綢之路時代,這裏是行商必經之地,其中的伊斯法罕市(Esfahan)是貿易的國際大都會。就是世界歷史遺產的波斯花園,伊朗就有了九個之多。

雖然伊朗有着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卻因核能發展而被西方經濟制裁了40多年。1979年極度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後,伊朗轉為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它在21世紀正在走出一條甚麼的路?從伊朗的歷史和現代建築中,我們也可看出端倪,更明白這些時代的處境和價值觀。

今次的行程由南部的設拉子(Shiraz)開始,經伊斯法罕、亞茲德(Yazd)再到首都德黑蘭(Tehran)。在設拉子我們看見冒起的新一代伊朗建築,它們有着西方的現代化,卻包含着伊朗式建築的傳統和詩意。從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和帕薩加迪(Pasargadae)偉大國度的建築殘骸遺迹,我們看見當時波斯帝國之強大,立刻把我們與當時的文化及歷史連接起來。

亞茲德是沙漠中的城市,在生存極度艱難的環境下生長出黃泥土的建築。雖然沙漠又熱又缺水,人類仍可用坎兒井引水,以風塔創造不耗能源的天然冷氣,來創造宜居的環境。

伊斯法罕的伊瑪目廣場令人難忘的不是它的宏大,而是它那完全回歸到充滿生命力、給人享用的城市空間。當世界上不少宏大的廣場只在彰顯政權的偉大時,伊瑪目廣場就顯得非常特別。

在首都德黑蘭,我們和當地的建築師交流,還參觀了一些近代的建築作品,其中包括了大自然之大橋(Tabiat Bridge)和書之花園(Book Garden),它們都代表着冒起中的現代伊朗建築。新一代的建築師嘗試回到自己的根源和文化,結合現代科技的物料,走出一條獨有風格的路。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翠兒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