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紗廠重生變互動展覽空間

發佈時間: 2018/06/22

在發展急速的城市談保育似乎有點矛盾,但有一支英國建築團隊卻擅長將一個地方「起死回生」,並塑造不同階層同時樂用的空間,全因不想這片土地變成「一式一樣」。今夏他們將把南豐紗廠改裝成以紡、織、染為題的互動展覽空間,實踐展覽非只觀賞,還可直接、主動的參與。

來自英國的建築團隊Assemble於2010年成立,現有16名成員,成員之一的Anthony Engi Peacock有份為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前身為南豐紗廠)的陳廷驊基金會展廳,設計展覽布置及與本地紡織創作人合作建造5座「村屋」。

200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建築系的Anthony坦言,畢業前正值金融海嘯,對當時以金錢掛帥所興建的建築物感失望,「當時經濟環境欠佳,建築亦難免要利益最大化。」但他深信,建築應以人為本,否則只會變成一式一樣。他畢業後與志同道合組成Assemble,為社區建築起死回生。

Assemble成立至今已參與逾40個建築項目,包括將被棄置的油站改建成臨時戲院,過程中更邀請過百名義工參與。Assemble更於2015年成為當代藝術大獎Turner Prize最年輕得獎者,代表作有「Granby Four Streets」,他們將利物浦Toxteth被棄置的房屋翻新成住宅及開闢室內花園,還設工作室和商店,售賣富當地特色的工藝品,過程中聆聽街坊的聲音,一起參與建設。

讓市民主動了解 港工業黃金年代

談起今次六廠項目,Anthony坦言,有份為一座歷史建築物進行翻新,感覺很有趣,「有趣的地方是要令這空間不止被動式地讓市民學習歷史,而是要讓傳統得以延續,讓大眾透過學習運用機器,參與其中,並了解以前工廠工人的工作情況。」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南豐紗廠,見證香港製造業的黃金年代,但隨着紡織業式微,2008年紗廠停止營運後成為貨倉,並於2014年宣布活化。

他坦言,要為大眾建構一個框架,預留位置進行不同項目,「展覽廳內,不只是站立欣賞牆上畫作、雕塑或只售賣高檔次藝術品,大眾可主動參與其中,但最大難題是如何令一個地方感覺公開,令觀眾感興趣。」發展與保育,時有衝突,但他認為,個人的價值觀會左右其判斷,甚麼應保留或不保留,若這社會甚麼都以金錢掛帥,很多事情都會變得沉悶及沒趣。

下月起率先開放 辦3周夏日活動

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是南豐紗廠保育項目之一,即南豐紗廠昔日在荃灣的廠房原址,預計明年春季開幕。藝術館將於下月28日至8月19日對外開放,舉行為期3周的「盛夏手作︰來建紡織村」夏日共學活動,包括工作坊、藝術家講堂、電影放映、分享會及互動體驗。

除邀請Assemble參與外,亦邀得日本藝術家田口行弘及本地紮龍師傅吳江南,利用竹枝及回收布料合力編製一條全長約35米的中國舞龍,於開幕日上演舞龍。

記者︰李嘉嘉

編輯:林子豐

美術:顏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