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AI醫療影像尋腫瘤 機械臂助精準落刀

發佈時間: 2018/06/29

外科手術要求醫生落刀精確,稍有誤差或產生術後創傷,現時雖有大型醫療用品公司生產手術用機械人,提高手術精確度,惟每部售價逾千萬元,只有大型醫院才負擔得起。有學者13年前開始研發醫學影像技術及機械臂,售價僅傳統產品約一成,降門檻助小型醫院提升醫療水平。

前中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王德峰,自2005年起研究醫學影像技術,10年後以3,000萬元天使基金成立術康醫療(前稱鋒沿醫療),研發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egence,AI)專科手術系統,可分析醫療影像找出腫瘤位置,亦有自動導航機械臂輔助醫生落刀。

合成3D影像 半小時定治療方案

手術系統分為AI影像分析及自動導航機械臂兩部分。王指,在沒有系統輔助下,「醫生要想像這個影像在哪裏,怎樣做手術最合適」,而系統可減少醫生負擔及計劃時間。

AI利用一個載有數千個影像資料的大數據庫,將病人的磁力共振、超聲波等醫學影像合成為3D影像,1分鐘內找出有問題部位的範圍,同時讓醫生知道該位置附近有甚麼要避開的「功能區」,如血管、神經綫。最快半小時替醫生制定治療方案,計劃手術過程。

系統另一部分為自動導航機械臂,只要病人戴上標記,系統感應器就可辨識病人的身形,配合影像資料,控制機械臂自動移至開刀位置上方,並設定好落刀深度,誤差只有1毫米。

王指,經驗尚淺的醫生落刀時可能手震令角度偏差,機械臂可避免此問題,技術上可自動做到大部分手術,但強調最終仍要由醫生控制機械臂動刀,「倫理上醫生必須負上手術責任」。

辨識病人身形 輔助醫生減偏差

他表示,外國已有醫療用品公司生產手術用機械人,惟機器以泛用為開發前提,售價逾千萬元,只適合大型醫院使用,因此研發「專科定製」的手術系統,現時有3款機械臂,可做腦外科、牙科及脊骨手術。

他補充,大型醫院通常有較多資深醫生,仍可以傳統方法做手術,相反小型醫院的醫生水平不高,容易害怕做錯,失敗率或較高,故更需要機械人輔助。

售價僅傳統產品1成 推動小型醫院應用

現時手術用機械人動輒逾千萬,王德峰指術康的系統售價約100萬元人民幣(約123萬港元),目標是2020年售至內地的小型醫院使用,期望將來造價成本壓低一半至10萬元人民幣(約12.3萬港元)一部。

王預計,系統9月前取得美國及內地的安全驗證,並於今年內開展臨床測試。他指,由於威爾斯親王醫院有做腦外科手術,而醫生亦對系統有興趣,故「好大機會」於該院試驗,但強調現時未有合作的時間表和細節,試驗前亦必須經醫院的研究倫理委員會批准。

編輯︰陳展宏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