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思維 重塑房策

發佈時間: 2018/07/03

修正思維 重塑房策

政府最近公布了6項房屋新措施,無論是讓資助房屋與市價脫鈎、把私人住宅用地及市區重建項目轉建資助房屋,以及開徵一手樓空置額外差餉等,都看到政府在理念上,總算有所轉變,值得支持。

今次的措施不再是沿用過去的傳統思維模式,而是朝還原房屋基本功用的方向發展,尤其是公營房屋,其實更須以此為目標,帶頭起示範作用,例如資助房屋不再按市場的定價機制,或以私樓地建資助屋等,都跳出了不干預市場運作的傳統思維,應予肯定。

為甚麼政府干預價格和供應的做法值得支持?因本地住宅市場已被扭曲了,政府干預只是重新「扭正」被扭曲了的市場,撥亂反正,讓這民生基本重回正軌而已。因此,即使政府遲了做,但也應該做。

不過,尚未算理想的是,政府還未能走出一個迷思︰「住樓者要擁有那間樓」,這只會令市民延續其「中六合彩」的心態,繼續祈求自己好運,抽樓、中籤、入伙,最後成功賣樓,賺一筆橫財。

假設有人在30歲時成功抽中資助房屋,住至70歲,把單位在私樓市場放售,然後遷往內地生活;40年間,那單位增值相信是可令他生活得頗為愜意。可是,政府為甚麼要用公帑,再資助這個「幸運兒」過退休生活?就是因為那人好運?而接手買下那單位的人,可能也像當年這幸運兒般有住資助房屋的逼切需要,但以市價買入,資助房屋的福利至此便不能延續下去,讓有同樣需要的人受惠。

同一單位,若政府只租不賣,40年來所收取的居住權費用相信已可抵銷建築成本,而政府也可根據租戶的財務情況,酌量減租,讓長者租戶住得安樂至終老。

今時土地房屋稀缺,政府還沿用抽籤靠運氣的方法,分配房屋,難怪市民也會抱「等運到」的「六合彩」心態,去看待以資助房屋居住,甚或致富這樣的「好運」了。

當公營房屋,包括資助房屋如居屋、「綠置居」、首置上車盤等,日後都只放租,只租不賣,僅收回建築成本,便最有益民生;當然,土地供應仍是關鍵所在,而發展郊野公園土地就最值得社會積極探討。

香港是全球「藏富」第二多的地方,去年離岸私人財富的價值僅次於瑞士!主要是近年內地富豪將部分財富「泊」到香港,使本港「水浸」。這些資金泊港期間,大家認為除會流入股滙等市場外,還會流入哪個市場?私樓售價連升26個月,並持續創新高,並非無因,而政府最近的房屋新措施,算是應對房屋問題的重新起步。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