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退休仁醫義診 皮膚病患救星

發佈時間: 2018/07/16

早前一宗屯門少女疑受濕疹困擾而弒親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公營皮膚科服務不足。前衞生署醫生陸乃明慨嘆,本港公院不設皮膚科,靠衞生署提供門診服務,有患者入院後遭誤診為細菌感染,當外科症切爛肉;而新症輪候長逾3年。他直言「做窮人勿患嚴重皮膚病」,為助皮膚病患者,他退休後不收分文為基層有需要人士義診,只因「我尚有能力幫人」。

據衞生署統計,去年皮膚科新症輪候人數達5.2萬,創5年新高;惟12周內獲首次診治的比率由2013年的53%降至去年的31%。截至5月底,衞生署各區診所中,觀塘容鳳書皮膚科診所新症排期至2021年9月,輪候逾3年。

前衞生署社會衞生科高級醫生陸乃明在皮膚科工作逾20年,至4年前退休。年屆64歲,他卻退而不休,在油麻地永星里開診所,實用面積不足400呎,只有1個病人登記處、1張病床及1間可容納2至3人的診症室。麻雀雖小,陸醫生的「胸襟」卻很大,2年以來每月為約60名皮膚病人看診,更不收診金為單親家庭、無家者、綜緩人士、戒毒者、釋囚及弱智人士等診治。

月診60病人 基層不收費

去年1名23歲患嚴重濕疹的單親媽媽來求醫,更感染金黃葡萄球菌,全身甩皮,雙腳滲液,需用紗布包裹。她育有一名1歲多嬰兒,因怕濕疹會傳染,不敢照顧。陸乃明替她寫轉介信至衞生署,竟需等3年才能首次見醫生,陸遂處方抗生素等藥物,成功為她控制濕疹。

另一名60多歲患腎衰竭病人,身體痕癢難耐,曾向政府腎科醫生求診,對方開了潤膚膏,惜病人仍感痕癢。後來陸乃明發現,病人原來經常用很熱的水沖涼,經教導調整後,病人有好轉,像變了另一個人般,重拾笑容。

過去,他見盡不少公營醫療的皮膚科誤診個案。曾有患者患罕見的壞疽性膿皮症,但公院外科醫生以為是細菌感染,為病人做手術切掉爛肉,豈料愈醫愈差,皮膚更加潰爛,「香港做窮人千萬不要患嚴重皮膚病,有心肺病都無問題!」他坦言,公營皮膚科服務停滯不前,情況更每況愈下。

「窮人勿患嚴重皮膚病」

陸乃明指,醫管局轄下的公院不設皮膚科,於43間公院和醫療機構中,只有2個皮膚科專科醫生,「雖然衞生署醫生定期到公院睇症,但通常只去廣華醫院、瑪嘉烈醫院等大醫院,北區醫院、大埔醫院等則不會派人。」逾9成較複雜、嚴重的病症均於衞生署專科門診接受治療,醫生平均一晝需看30至40名病人,病人排期3年,往往僅獲3分鐘診症時間。

醫管局回應指,認同有需要在公院增加皮膚科專科服務,會繼續與衞生署研究可行方法增加專科培訓名額,並在公院提供更多皮膚科專科服務。

李嘉誠基金會曾捐款

陸乃明指,現時其診所病人均由約40個合作機構轉介,包括社區長者中心、無家者協會及基層小學等,營運開支每月約2萬至3萬元,靠捐款維生,病人不用付診症費用,但需自付藥費,診所最多資助50元藥費。

診所內設有捐款箱,曾經捐款者有李鵬飛、李嘉誠慈善基金會等,亦有在箱中放10、20元的小市民;一些智障人士每次求診,都在箱中放下數十元,尤其可貴。

編輯:梁偉澄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