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社交難代親情溝通

發佈時間: 2018/07/24

虛擬社交難代親情溝通

有調查發現社交媒體佔去了青少年課餘及休息不少時間,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應予關注,尤其是家長,在暑假期間更須積極使子女擺脫社媒的羈絆,減少他們對網絡的依賴,重新找到積極的生活意義。

香港兒科醫學會及香港兒科基金暑假前訪問了逾2,000名高小至高中學生,發現56%受訪學生每天都會花逾5小時在綫,32%更逾9小時上綫,而近7成學生則指因經常在綫而感疲倦;另67%受訪者均表示,在社交媒體獲得支持和安慰,更有逾四分一(26%)人會因上載內容較少「like」而不開心、情緒低落、覺得空虛,甚至抑鬱。

這項調查發現,有多達93%受訪學生使用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其實結果並不太令人意外。受訪對象是高小至高中,即約9歲至17歲,正是由兒童步向青少年的階段。青少年階段其中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朋輩會影響青少年的自我認同,故「如何被朋輩接納」便成為青少年的首要關注。

在社交媒體上備受認可認同,在今時青少年實際社交關係普遍薄弱的情況下,顯得特別重要。因此,有29%受訪青少年曾開直播,其中有36%想成為「網紅」,希望有更多人認識自己;另一些則會被有多少個「like」,或社媒上有多少個網友而被牽動情緒;於是,他們就要長時間「在綫」,以免錯過任何資訊或不能及時回覆,而會被人取代地位。

在很多成年人眼中,青少年這種希望被人關注,卻又渴望寂寞、獨處的心態不但矛盾,而且在社媒中回覆信息及閒聊等,都是浪費時間兼無聊,但大家不是也曾年輕過?正是人不「無謂」枉少年,輕狂歲月,稍稍容許他們肆意燃燒一下青春可能還是可以的,大家何時已變成了當天罵自己「hea」「無聊」的固執長輩了?

網上(看,又是網上!)有個小朋友說︰「我的爸媽很愛他們的智能手機,甚至忘了關心我。爸爸回家就只會滑手機,沒時間陪我;我說話,他不會應我,卻會接聽陌生來電;爸媽都寧願玩手機遊戲,也不跟我多說話,我真希望自己變成一部手機!」

社交媒體透過智能手機,不但全面侵佔了青少年的生活,而且會干擾親子溝通,也令青少年容易沉迷,更疏於實際社交活動。要青少年重獲生活,家長須以身作則,先放下手機,並趁暑假跟子女直接對話。諷刺的是,逾9小時上綫對青少年似不會產生任何壓力,但每天做功課幾小時,功課壓力就大得吃不消了,奇怪!

台灣作家龍應台最近就以「人生裏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作為親子間溝通的注腳—只有大家重新珍惜彼此真實的溝通,把握時間,無論那是跟任何人的交流,都可令下一代煥發生氣,活得更加有血有肉有感情,並擺脫社媒上那些虛假的關注。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