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ene Chu
Serene Chu

外向與內向的孩子

發佈時間: 2018/08/16

外向與內向的孩子

上周提到兒子形容自己不是喜歡被注視或出風頭的人,我翻看蘇珊‧坎恩的著作《安靜,就是力量》,希望更加了解他。此書探討了外向及內向性格的特質,改變了社會對內向者的批判。

作者分析了兒童外向及內向性格的形成及特質,原來早在80年代哈佛大學的傑若姆‧凱根教授,已研究孩童從嬰兒期到青春期的生理機能與個性發展。他讓500名嬰兒接受感觀體驗,根據他們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分類為「高度反應組」及「低度反應組」。他發現「高度反應組」嬰兒長大後比較可能發展出嚴肅謹慎的人格,「低度反應組」則比較可能發展成個性放鬆及自信的類型;而這正符合所謂內向及外向性格。當然,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而外向或內向亦並非一種單一的分類,但凱根教授的研究對了解性格的形成帶來重要的啟發。

作者舉了不少實例,指出高度反應的孩子會更深度思考,更敏銳感受他們所注意的人和事,比較容易憂慮,會對自己熱衷的事項投以極高的專注力與熱情;但並不代表他們不合群或不友善,只是他們對外界的刺激和變化比較敏感。我看了一些孩子的性格圖譜,發現某些跟兒子很相似。書中有一章〈如何在紛擾的世界裏教養內向小孩〉,指出不少父母希望能夠改變甚至「治療」孩子的內向性情,卻令孩子失去了自我。

這本書提醒了我,要尊重兒子的獨特性。

(本欄逢周四刊登)

撰文: Serene Chu 小而同罕有骨骼疾病基金會會長
欄名: 小個子.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