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天水圍孖寶 連繫社區人和事

發佈時間: 2018/08/23

兩位在天水圍住了超過20年的年輕人,約3年前成立fb專頁「天水圍人」,原意是分享與街坊聊天的生活軼事,短短兩年間,他們認識了不少懷有獨特技藝的「奇人異士」,於是化身做中間人,成立「天水圍人社區學堂」專頁,建立一條讓天水圍街坊一展所長和互相學習的橋樑。

悲情城市這個稱號,籠罩天水圍社區多年,然而兩位在當區成長的90後卻不以為然。羅恩賜認為,區外人要深入接觸這地方,才會明白天水圍還有悲情以外的一面,「我希望街坊可抹走這標籤,但這願景需要他們建立社區網絡,增強對地區的歸屬感才能達成。」同樣在天水圍長大的柯詠敏坦言,「悲情」標籤是源於傳媒的渲染,「其實各區都有其問題,只是傳媒將所謂的悲情標籤放大了。」

踢走悲情標籤 換上色彩

兩年多前,恩賜和詠敏在fb成立了「天水圍人」專頁,希望讓區外人了解天水圍居民的生活,呈現天水圍生動的一面。他們在誤打誤撞下,認識了不少「身懷絕技」的街坊,當中有雜耍冠軍和花式足球員。半年前他們計劃延續專頁的故事,細想下發現最大的得着,是兩年間建立的人際網絡,於是設立「天水圍人社區學堂」專頁,將「天水圍人」專頁的受訪者帶到故事之外,連繫區內的學生和導師。

為街坊帶來多元化活動

恩賜形容天水圍似是「睡房社區」,居民每日勞碌工作,早出晚歸,甚少留在區內消遣放鬆,並無社區生活可言,「所以我們想幫這些『身懷絕技』的街坊開班,讓他們發揮專長之餘,同時為區內居民帶來多元化的活動;這不僅是凝聚共同嗜好的人,更寄望他們可將活動延續到社區。」

相較坊間的興趣班,社區學堂的學費不算「超級平」,背後有其原因,「我們想尊重導師的專業,為他們提供合理報酬。若參加者有經濟困難,亦可獲學費津貼。」雖然2人做「中介」的利潤微薄,但恩賜和詠敏不單會為導師拍片和做專訪宣傳,更會與導師一同擺街站收生。不少外區的導師更因認同他們的理念,自動請纓聯絡他們開班,希望為天水圍帶來不一樣色彩。

區內新移民多 嘆支援服務少

天水圍北有不少公屋原本設計為居屋,故大樓地下不似舊式屋邨,並無預留地方予社福機構進駐;加上近年不少新移民家庭搬進北部,難適應新生活之餘,又缺社區支援。

詠敏指,部分新移民家庭的丈夫因工作關係,需要中港兩邊走,獨留妻子在家照顧小孩,這些婦女面對不少壓力,卻無人可傾訴,「現在政府的社福服務大都收納在大樓入面,需要服務的街坊要越過心理關口才可求助。」

實習記者︰李斯雅

編輯:梁偉澄

美術:顏玉玲

攝影:冼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