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香港心臟的城市空間

發佈時間: 2018/08/24

大館︰香港心臟的城市空間

最近的中環變得非常熱鬧,當中不少城市空間都活潑起來。有些是由下而上的民間組織藝術牆,有的是新建的全幢藝術廊大廈,如之前的PMQ等,將舊建築轉化成文創基地。

最近的熱點當然是在五月底開幕的「大館」。城市如人,也需要呼吸,需要食糧,城市中的空間,包括綠化的、文化的、公眾享用的,都是十分重要的呼吸空間。我們絕對不能以土地不足為名,把城市中所有的空間都以建築物填滿。

大館的故事亦是香港的故事。從一個執法、裁判與囚禁的三合一建築群,今天轉化成在香港心臟位置的文化、歷史、藝術的新三合一中心。城市中不同時代建築的並存,是不同時空的對話,建築及其空間能最直接和誠實地反映當時的處境及價值觀。

大館前身為中區的警署建築群,始建於1847年,包括了27幢維多利亞及愛德華時代特色的建築,佔地22,000多平方米,象徵着當時殖民地時期的「法律與紀律」。這裏有法律裁判的裁判司署,執法的中區警署,和作監禁之用的域多利監獄。這建築群建於不同年代,隨着功能上的需要而改變和成長。對於香港來說,大館就是一個活的歷史展示館,而今天它更成為城市中的呼吸空間以及文化藝術展示的基地。

城市是我們共同塑造的成果,而今天的大館亦是民間與政府正面交流的結果。2003年中區警署交回給政府後,原有計劃是沿用固有方法給私人發展商投標,就如當日的前水警總部,但在民間反對的聲音下,最後由賽馬會負責此重建項目。他們邀請了來自瑞士的建築所Herzog & de Meuron提出設計方案,於2007年的初步建議是加建兩幢160米高「巨型竹棚」的藝術地標大廈。

在民間的反對下,賽馬會重新思考當中的平衡,最後於2010年的方案是活化此建築群成為當代藝術中心,另加建兩幢可提供現代用途的表演廳及藝術展覽館。它們的高度與周圍的歷史建築相若,建築設計理念是啟發自花崗岩石圍牆,新加的建築既有歷史的連結,亦有現代科技物料的創新。

將一個封閉與外界隔絕的空間,成為今天屬於公眾的城市空間,大館就是一個典範。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翠兒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