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童年孤兒枷鎖

發佈時間: 2018/09/05

解開童年孤兒枷鎖

「雖然媽媽話佢年紀大唔記得晒,但我一諗起細個父母點對我,我個心口就好痛同喘氣……」

50多歲的阿梅,憶起當漁民的父母如何在童年時苦待她,內心的恐懼、失望和痛楚便湧上心頭︰「爸媽一直重男輕女,一家九兄弟姊妹,我排第五,對上四個哥哥無論做錯甚麼,無論我點講爸媽都會打我先。有次二哥搶咗我條手巾,我叫佢畀返我,阿媽就攞起支木棍打到我頭破血流,阿爸見到阿媽咁嬲就話,佢既然咁憎我不如將我拋落海……我同幾個阿哥一聽到就跪地求阿媽唔好咁做,但阿媽依然將我舉高拋向漁船甲板上……」阿梅的身體不由自主抖震,得不到父母關懷的孤單傷痛令她感到強烈的羞辱和無助。

近年暢銷著作《假性孤兒》的作者、臨床心理學家琳賽‧吉普森(Dr. Lindsay C. Gibson),指出當父母畏懼親密感,無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情感孤寂」便會形成,即使長大成人這份孤單不安感仍會揮之不去。

「我見到主耶穌在漁船上保護我,佢將手背上釘痕嘅血搽喺我頭上嘅傷口,一陣間個傷口就好番,佢仲拖住我隻手,又拖住我爸媽對手……我感受到一股暖流湧埋嚟……」

阿梅在影像中表達出自己渴求被愛的感受,修補了上一代所帶來的情感缺陷,着宗教信仰力量帶來身心靈的醫治,數十年莫名的孤單感和無助感終減退。

(本欄逢周三刊登)

撰文: 郭澤恩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