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中美力爭「製造強國」地位

發佈時間: 2018/09/07

中美力爭「製造強國」地位

姊妹們,上次提到,金融海嘯之後,如果夠膽「一注獨贏買美國」,大家的投資成績一定會相當不錯。問題是,有多少人夠膽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把全副身家都押在美國市場呢?

不是嗎?這兩天,環球股市又再急挫,但美股仍然穩如泰山。這時,大家才發覺,原來美國才是最好的避風港!

但其實,一些有遠見的商家和學者,對美國經濟一直充滿信心,認為經過「海嘯」之後,美國經濟肯定可以恢復過來,因為美國的科技和工業水平,始終領先全球。

我在5年前,曾經引述一位香港商界領袖的一次演講,在本欄寫過一篇文章,內容就是關於美國經濟前景的,當中一些觀點,現在看來,仍然相當管用。

美國工業擺脫兩大掣肘

這位商界領袖認為,過去幾十年,美國的工業發展主要有兩個掣肘,一是要靠從中東輸入石油,另一個是美國本土的生產成本太高,要將工序外判至第三世界國家,變相也是受制於人。

但過去十幾年,有兩項轉變可以扭轉美國工業的前景。首先,美國成功開發頁岩氣,令美國掀起一場能源革命,即是不用靠中東的石油也可以生產。

另一項是機械人技術的發展日趨成熟,令過去仍然要倚賴人手的工序,也可以透過機械人來處理。即是說,未來的生產工序,也不一定要外判到第三世界國家。

除了這兩項變化之外,與機械人技術剛好相反的3D打印技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趨勢。所謂3D打印,其實是運用加法的概念,把粉末狀的原料層層累積,製成需要的形狀。

這種技術一方面為製造業帶來很多好處,例如可以省去鑄模的高昂成本,縮短生產時間,而且,製作的精準度也因數碼化大幅提高,有利生產細緻部件。

但另一方面,標準化、大規模量產的現代製造業生態將來必受衝擊。前工業時代的家庭式生產或會重臨,到時大家將同時身兼設計師、製造商和消費者3個角色,更可以利用網絡改善他人的設計,才自行生產。

現時一部家用3D打印機仍然要大約近萬港元成本,而且用途較狹窄,只要將來再降價至1,000至2,000港元一部、用途更廣泛的話,必定會像今日我們家裏幾乎每人一部電腦那麼普及。

過去幾年,中美兩國在3D打印方面的競爭十分激烈,大家都想做一哥。這位商界領袖認為,如果美國成功的話,未來美國的工業必定會再度雄霸全球!

不過,3年前,中國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的口號,目的是為了實現製造業強國的戰略目標。

貿戰源自中國製造2025

說穿了,就是中國想由「世界工廠」,即被動地接定單,然後透過勞動密集大量生產低端商品,提升至「世界工業強國」,即主動創新,透過科技密集批量生產高端商品。

有分析認為,今年以來,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戰,背後就是衝着「中國製造2025」而來,因為美國不想中國搶走美國的世界工業強國地位,所以設法拖着中國後腿。

無可否認,到這一刻為止,美國製造業的水平仍然領先全球,早前的「中興事件」就已經說明一切,因為在芯片技術方面,中國仍然十分落後,不得不倚靠美國。

因此,過去幾年,美國經濟緩慢地復甦,以至美股一枝獨秀,也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可以預期的。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