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 是芬蘭的人文地標

發佈時間: 2018/09/14

圖書館 是芬蘭的人文地標

2017年,芬蘭人口約550萬。2018年初,瑞士舉行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並公布世界競爭力指數,以生產力為評核標準,芬蘭在137個經濟體中排行第十位。然而,國民平均每星期只工作32小時,為甚麼他們能夠少勞多得?

據旅居芬蘭六年、研究當地教育系統的台灣作家陳之華的觀察,這要歸功於他們務實的教育制度和配套設施。她2008年出版的《沒有資優班》一書指出,圖書館是芬蘭的人文地標。十年過去了,她的觀察依然正確。而芬蘭的圖書館數目和質素亦與時俱進,迎合市民的需求。

他們的圖書館無論大小,都聘請專業資訊人員為市民服務;在某些偏遠地區,就派出流動圖書車定期到訪。除了我們在圖書館一般找到的書籍和錄像光碟外,電腦、3D打印服務、血壓計,甚至縫紉機都可以借用。

圖書館恍如社區的客廳,讓市民隨便來閱讀、做研究、歎杯咖啡、吃件餅和朋友聊聊,都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為例,市民和遊客都可隨意享用圖書館的設施,其中首推建於2012年的赫爾辛基大學圖書館Kaisa House,它是從一個公開比賽中選出來的,坐落在校園邊陲,一邊與古典建築群為鄰,另一邊接着商業區。莫以為到訪大學圖書館,非學生要預先申請才可進入,只要依從開放時間便可免費使用。

Kaisa House樓高七層,並附有四層地庫,外牆採用傳統紅磚,配以正方形窗戶以呼應附近建築物的款式,但建築師利用偌大的拱門,為平實的立面起了變化,給正門一個名目。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館內光的感覺,透過一系列橢圓形光井,加上白色的內牆和淡色石板地,令人沐浴在亮麗而樸素的空間內,讓參觀者和學生各自享受和專注自己的工作。若仔細觀察,就會發覺他們選用的家具都非常講究,譬如符合人體工力學的梳化,還有配合芬蘭簡約美學主義的色調。(二之一)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李培基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