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音樂治療師出App 助特殊童快「樂」成長

發佈時間: 2018/09/27

音樂能自娛,也能照亮他人。有音樂治療師早年夥拍好友自資出CD,透過歌曲配合指令,協助家長為有特殊需要的子女在家進行訓練,從中改善子女的溝通及社交技巧等。為了令音樂治療能更普及,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家庭,他們正研究推出手機App,冀進一步優化內容,延續「音樂到家」為孩子治療的夢想。

當了9年音樂治療師的溫美梨(Bettina)本身十分喜愛小朋友及音樂,故在澳洲完成心理學課程後,順理成章在當地繼續進修音樂治療,隨後回港執業,並專注治療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包括植物人、自閉症、過度活躍症、專注力不足及發展遲緩等。

Bettina於2016年夥拍兩位同為音樂治療師好友自資推出CD「Music at Home, Social at Ease」,內附10首歌,另設該10首歌的純音樂版,她創作了其中4首。一手包辦作曲填詞兼找小朋友唱歌錄音,忙得不可開交。別人笑她「攞苦嚟辛」,Bettina解釋,一切源於過去替兒童做治療時,曾邀請家長參與其中,有家長向她反映希望在家中也能做到音樂治療,令她靈機一觸想到推出音樂教材,協助家長將音樂帶到家中自行為孩子做練習。她說︰「CD每首歌均需配合一些動作及指令,例如打招呼的語句,讓小朋友透過音樂學懂社交及溝通技巧等。」她透露,CD的製作成本不低,亦內附小冊子教導家長如何指導孩子。

歌曲配動作指令 學社交溝通

Bettina想延續其「音樂到家」的夢想,故今年再夥拍原班人馬研究推出手機App,進一步優化內容,「現在較少人聽CD,手機App則較普及,我們打算加入動畫,令家長更易明白治療內容。」不過,這次製作成本更高,她笑言仍在努力物色較低成本的製作,但會以優質為先。被問及可會擔心「蝕錢」,她坦言擔心,但仍堅持製作,無非是希望能減低家長經濟負擔之餘,同時可幫助更多人。

音樂陪伴Bettina成長,她笑說:「我小時候讀書成績不太好,但彈琴卻拿下不少獎項,從而建立成功感。」她認為音樂是跨越語言的媒介,特別在接觸植物人兒童時更能體會,「有些小朋友因出生時腦部缺氧而變成植物人,身體無法動彈,只能呼吸及眨眼,跟他們唱歌,他們會用呼吸作回應,能與他們互動的感覺太奇妙了。」

人愈大愈難「聞歌起舞」

學習音樂並非健全人士的專利,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也能學習。Bettina坦言,「很多人會標籤這些小朋友做不到,但只要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嘗試,再加多一點耐性等他們做反應,其實他們也能做到。」

她認為,音樂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東西,每個人也擁有。不過,人愈大對音樂的敏感度愈低,全因學懂了社交規範,「小時候很容易便會聞歌起舞,長大後反而給自己更多框架,正因如此,我們要用音樂作媒介,接觸及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記者︰李嘉嘉

編輯:梁偉澄

美術:顏玉玲

攝影︰冼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