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飯症候群

發佈時間: 2018/09/28

炒飯症候群

若問外籍人士對中國菜餚的認知及喜好,「炒飯」可能是比較熱門的。不過,原來有所謂「炒飯症候群」,聽了會否令人生畏卻步呢?

美國德州一名62歲女子,控告一間中餐館導致她出現「炒飯症候群」,入稟索償100萬美元。當事人於2016年跟朋友光顧這間中式自助餐廳,吃過炒飯,回家後開始嘔吐,翌日呼吸困難送院急救,在深切治療部留醫八天。事主又表示,出院最初的一星期無法走路,其後用了三個月做復康治療。

法院文件顯示,案中的炒飯含有蠟樣芽孢桿菌,餐館東主否認處理食材不當的指控,事件依循法律程序處理。根據美國政府部門的文件,「炒飯症候群」所指是患者進食含有蠟樣芽孢桿菌的炒飯後,出現嘔吐、抽筋與腹瀉現象,症狀持續大約24小時。

蠟樣芽孢桿菌廣泛存在於環境和多種食材,關鍵是食物煮好後又不馬上進食的話,不應在室溫下放置過久,否則內含的蠟樣芽孢桿菌繁殖細胞會大量生長,甚至產生毒素;即使其後將之冷藏,再徹底翻熱才食用,都已無法消除毒素。其實很多食物都容易帶有致病菌,日後還會有「沙律症候群」、「刺身症候群」嗎?當然這只是說笑的。不過,俗語有謂「病從口入」,尤其香港的夏季高溫又潮濕,食物衞生安全不能疏忽。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黃思蘅 香港電台第一台《藍地球》,逢周一至周五播出,為聽眾帶來世界不同類別知識。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