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建築設計比賽

發佈時間: 2018/09/28

芬蘭的建築設計比賽

往芬蘭旅遊的人數,從2016至2017年有17%的增幅,佔首三位是從俄羅斯、德國和瑞典來的旅客。他們到訪的目的離不開是吃喝玩樂。芬蘭旅遊局編印了不少單張和小冊子,還有放在網上的資料,讓旅客籌謀行程,留下美好的印象。眾多單張中,有一份介紹芬蘭過去百多年用比選選出並建成的建築項目,意指在建築設計比賽中選出並實踐的優勝作品,令我摸不着頭腦、百思不得其解,這種資訊對主流遊客有甚麼參考價值?

細閱後,發現芬蘭政府和相關機構持續採用比賽制度,目的是選出最合適、有創意的設計,並讓年輕設計師有闖出名堂的機會。項目種類繁多,依單張的地圖,可知悉附近有甚麼具特色的建築物,更可了解它當年是如何篩選出來的。到底「比賽」這個制度,何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芬蘭是少數國家採納這個制度的。在其他地區,它常被批評為浪費資源、延誤工期的罪魁禍首,往往不切實際,專家評判團隊選出來的方案若不是天馬行空,就是造價高昂,為主辦機構帶來負面的報道。芬蘭方面又如何逃過這厄運?

原來芬蘭的憲法對環境有名確的註解。國民對自然、生物多樣性、環保和國家遺產都要負責。而國家向國民保證享用健康環境的權利,國民也有權表達可能影響環境的意見,充分表現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因此芬蘭人民從小就開始認識和欣賞環境,當然包含人工的建築設計,目標是提高國民這方面的水平。怪不得公開比賽的評選中,有詳盡的公眾諮詢環節。

在1912年建成的Kallio教堂,是建築師Sonck的獲勝作品。教堂鐘樓是市中最高的,成為認路的地標。但是另一棟在1969年建成的岩石教堂(Rock Church),因居民反對,比賽中的高塔被刪除,幸好對整體沒有太大的影響,現在還被列為保護建築物,成為市內其中一個重要的景點。它們都是良好制度的產物。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李培基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