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9成照顧者易抑鬱

發佈時間: 2018/10/03

照顧患病家人並非易事,有機構對照顧者進行調查,發現9成受訪者壓力指數偏高,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但部分受訪者因並非與被照顧者同住,未必符合現時照顧者定義,或未能使用政府支援措施,機構建議政府擴闊定義,將夾心階層的照顧者納入其中。有心理學家指照顧者傾向獨自承受壓力,建議他們有需要時應求助。

任職會計師的Maggie是家中經濟支柱,她的爸爸2015年確診認知障礙症,平日主要由媽媽照顧,周日Maggie會接手,結果她變了沒有假期。她自言有一定學歷和經濟能力,希望將爸爸照顧得更好,成為壓力和困難的來源之一。

慈善機構大銀今年8月就這類夾心階層照顧者情況進行問卷調查,449名受訪者中,三分二人為36至55歲,57%有全職工作,四分三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有27%的家庭月入高達5萬元以上。受訪者同時接受「沙士負擔訪問(ZBI)」問卷評估,指數可反映照顧者心理負擔,結果91.5%受訪者的分數達24分或以上,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而該評估最高分數為88分,有照顧者評估分數高達86分。

49%非與被照顧者同住

大銀總監及總編輯陳曉蕾指,受訪者的壓力包括要兼顧本身生活、管理外傭及與其他照顧者共同決策,當中有49%人並非與被照顧者同住,不符合現時政府對照顧者定義,加上中產背景,令這批夾心階層或較難得知及使用相關支援服務。大銀建議政府檢討現時「照顧者」的定義,並在未來制定支援照顧者的政策時,一併考慮夾心照顧者的需要。

中大腦神經科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黃沛霖博士說,曾接獲類似夾心階層個案,部分照顧者承受相當壓力,有中年女士為照顧患認知障礙的姊姊,將其婚禮無限延期。他指臨床經驗上,照顧者傾向忽視自身壓力及情緒,「認為照顧者係會辛苦㗎啦」,因而勉強頂住壓力,需要被照顧者求診時才由醫生發現,「一問佢就喊」。他提醒照顧者應盡量與家人分擔工作,及使用社區資源,避免獨自承受壓力。

記者︰李明佑

編輯:梁顯庭

美術:熊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