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未汲取災難教訓

發佈時間: 2018/10/04

印尼未汲取災難教訓

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印尼,地殼板塊活動非常活躍,每年發生數千次地震、火山噴發和海嘯。要數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04年12月26日,蘇門答臘島海域發生9.1級強烈地震,引發高達30多米的海嘯,重創印尼、斯里蘭卡、印度等多個南亞國家,單計印尼便有超過23萬人死亡。印尼既然是地震海嘯頻發國家,為何未汲取過往經驗,減輕地震的傷亡和破壞呢?

紅十字會高級項目協調主任潘曉怡說,印尼今次地震及海嘯災情超出可承受壓力,救災器械和人手嚴重缺乏,偏遠地區的民眾對災害應對意識仍薄弱,是造成重大傷亡的原因之一。

另一主要原因,當地海嘯預警機制出現漏洞。國際社會在南亞地震後,協助印尼建立一套由22個浮標組成的海嘯監測和預警機制,浮標與海底傳感器相連,可監測微小壓力變化,透過聲波和光纖電纜傳送資料,再發出海嘯預警,是當地最快可偵測海嘯的技術。但印尼國家抗災署在今次災後記者會上說,每個浮標的成本要數十萬美元,由於缺乏資金保養維修,這些監測浮標自2012年以來已沒有運作。

目前當地海嘯預警系統主要依靠地震儀和潮位計,上星期蘇拉威西省地震,氣象當局在發布海嘯警報34分鐘後就解除,令民眾放鬆警戒,局方解釋根據潮位計紀錄,海平面變化並不顯著。當年有份協助印尼建立浮標系統的美國匹茲堡大學災害管理中心主任康福特認為,氣象部門過早解除警報,潮位計對海嘯預警的效用有限,同時亦缺乏重災區帕盧的數據分析。

有專家認為,印尼現時偵測海嘯的模型過於簡單,並未綜合考慮在短時間內出現多次地震和海底山體滑坡等情況,認為無論使用任何系統,政府應教育沿海居民在地震後前往高地逗留幾小時。

(本欄逢周四刊登)

撰文: 商業電台新聞部 商業電台《國際風雲》,逢周三新聞專輯內播出,深入分析國際及兩岸大事來龍去脈。
欄名: 國際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