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馮孝忠

「佛系」青年的三個詮釋

發佈時間: 2018/10/05

「佛系」青年的三個詮釋

「佛系」一詞去年在內地迅速成為網絡流行詞,此風很快吹到香港。根據網絡搜尋,「佛系男子」是2014年一本日本時裝雜誌創造的年輕男性新形象,屬專注自己的興趣、工作或喜歡的生活方式,不太熱衷與異性交往一族,其實與佛教的教義沒有甚麼關係。

「佛系」的詮釋來到內地產生蛻變,成為看淡一切、無慾無求,例如對事業不特別在意,強調一切隨緣,類比佛教的一些章義,如看破紅塵、無慾,把自己稱為「佛系青年」,不自覺地有點清高的感覺。估計內地開始用這個潮語的網民是對佛教有些認識,順手拈來,立刻被廣泛採用,很多人對號入座,也反映有些年輕人感到現代社會競爭過度激化,壓力沉重,很容易接受能淡化一些壓力而又較為正面的形象。

在我看來,這種意識可能更接近魏晉南北朝時代清談玄學風氣下,士大夫對生活和功名的取態,只是這段歷史和社會風氣在現代的認知並不普及。魏晉朝的政治環境頗為混亂和奸詐,求明哲保身或是不甘同流合污的士人都嚮往淡泊名利、灑脫不受世俗常規羈絆其行為的人生,被視為最能體現這種高雅清幽生活的群組在史上被稱為「竹林七賢」。但是這一代士族階層也有被認為是過於消極和耽於逸樂,自命清高,導致政治荒廢,終於釀成民族大災難「五胡亂華」,所以就算了解這段歷史,「玄風」還是不如「佛系」受普遍採用。

雖然佛教徒可能覺得這個「佛系風」有點斷章取義,而且偏向得過且過的消極;但是樂觀點來看,以「佛系青年」描述自己的年輕人,對佛教的看法是正面的,也是接引更多人認識佛法真諦的契機。

我幸運地有緣認識幾位慈悲喜捨、福慧雙修的學佛人,他們很年輕就開始身體力行,體現佛陀的教化。一位是約30歲時已是銀行界的高薪一族,但他一次因緣下就放棄職場前途,利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籌資和親身參與,為需要幫助的農村小孩重建新生活。另一位也剛30出頭就由走紅的基金經理,轉職佛教產業管理人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顧問工作。又有一位是畢業後放棄繼承家族生意的平坦舒適大道,追求自己的綠色理想,創辦素食主義的社企和商業品牌,同時也積極慈善工作。他們都是我心目中的「佛系青年」。

(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基兆業首席財務總監,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