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ene Chu
Serene Chu

遞延滿足

發佈時間: 2018/10/11

遞延滿足

九月初,兒子在樂高模型目錄冊看到一款型號,向我解釋了很多遍裏面有甚麼好玩,說︰「媽媽,可否將中秋節、萬聖節、聖誕節和生日禮物合併,你、爸爸和婆婆夾份送給我?我也可以用零用錢夾一份。」平日我們不會在中秋節或萬聖節送禮物給他,但他知道那盒模型比較貴,想用盡可行的理據游說我們。

我覺得他的理據可以接受,就答應了他。後來我發覺那個型號很難找,只在一間店舖找到最後一盒,於是偷偷買了藏在家裏,但告訴兒子需要在網上訂購,要等到12月生日時才會送來。我希望他學習遞延滿足,不可提早得到禮物。

很多人都聽過,早在70年代,史丹福大學已對一群四至五歲的小朋友進行「棉花糖實驗」。實驗員帶孩子到一個房間並給予一粒棉花糖,離開前說明,若果能忍耐不吃,稍後會得到兩粒棉花糖。往後幾十年,實驗員繼續追蹤這群小朋友的發展,發現自小能夠遞延滿足的小朋友,學業成績比較好,濫藥和癡肥比率較低,比較能抵抗壓力。總括來說,生活各方面比較滿足。

兒子幾乎每天都說︰「我希望快點12月。」我就每次都說︰「要等呀。」

雖然近年有人認為「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預測孩子的後期成就,反而家庭背景及收入、學校、智力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會更大。無論如何,孩子學懂遞延滿足,對他日後的生涯規劃應該有正面的影響。

(本欄逢周四刊登)

撰文: Serene Chu 小而同罕有骨骼疾病基金會會長
欄名: 小個子.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