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陽氣不足致宮寒 艾灸刺激4大穴位紓緩痛經

發佈時間: 2018/10/12

{{hket:inline-image name="cover.jpg"}}{{/hket:inline-image}}

女士每個月總有幾日不方便,如果有月經不調,又有痛經、怕冷徵狀,就可能有宮寒問題。有中醫指出,想舒緩宮寒引起的症狀,可以用艾灸調理刺激穴位,溫通氣血,驅寒補陽。

宮寒會導致痛經、月經不調、遲經,甚至不育等問題,中醫認為,宮寒是因體內陽氣不足,陰寒內盛,氣血不能溫養子宮所致,以虛寒體質最常見。註冊中醫師鍾啟福博士表示,要改善宮寒,先要溫通氣血,驅寒補陽,「艾灸能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治療局部痛症及婦科問題都有幫助。」

艾葉性溫,能溫經治痛及止血。鍾啟福指,施灸時會在穴位(調理宮寒穴位詳見下文)上方,距離皮膚2至3厘米之處,燃點由艾葉製成的艾炷和艾條作治療。另外,亦可以將艾條插在艾盒施灸,「用艾盒可避免灸條的灰燼直接掉落皮膚而燒傷,亦是十分安全的做法。」他表示,行經前中後期都可施灸,但如果皮膚有局部損傷,則未必須合人士施灸,因為可能對皮膚造成刺激。

鍾啟福提醒,雖然艾灸有益,但只能外用,切勿直接食用艾葉,「艾葉是中藥,內服不可保健養生,更不應胡亂食用。」他提醒,艾灸能養生治病,在家自行艾灸亦未嘗不可,但施行之前應先諮詢中醫意見。

鍾啟福續指,預防女性疾病,要做好五期衛生。「五期」即是月經期、妊娠期、產褥期、哺乳期及更年期,在這五個時期,婦女的抵抗力會相對降低,容易被風邪、寒邪入侵,形成宮寒或血瘀,造成繼發性痛經。他提醒,在這五個時期,要注意戒食生冷,避免風寒入侵,同時亦應注意個人衛生及行房時的衛生。

調理宮寒艾灸4大穴位

1.隱白穴
位置:位於腳大姆指末節內側,距離腳指甲角0.1寸
功效:治療女性疾病,如痛經和崩漏有幫助

2.關元穴
位置:小腹丹田處,臍下3寸
功效:能增強體質,有助調經、改善痛經、增加受孕率

3.足三里
位置: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 寸,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處
功效:調補氣血

4.腎俞穴
位置:腰椎第二節棘突旁開1.5寸,左右各一個
功效:補腎溫腎,腎虛體質人士更可調經強身
 

{{hket:inline-image name="1.jp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