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港大研新藥防手足口病嚴重併發症

發佈時間: 2018/10/18

{{hket:inline-image name="20181018HFMD01.jpeg"}}{{/hket:inline-image}}

很多家長聽到「手足口病」都會聞風喪膽,原因是暫時沒有藥物治療手足口病,患者多為抵抗力較弱的小朋友,且有機會出現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故家長及學校都十分關注。最近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公佈一項藥物研究,指新藥可阻止引發手足口病的腸病毒71型入侵細胞,新藥有望於7至9年後面世。

花5年多研究 7至9年後有新藥

港大微生物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指,香港平均每年有2,000至5,000宗手足口病個案,更曾經1年內有多達3名小朋友產生嚴重併發症而死亡,但他們均無長期病患或免疫系統問題,故港大團隊花了5年半時間研究腸病毒71型致嚴重併發症的原因,「大部份患者因為嚴重炎症反應,令病毒受體增加,病毒量愈來愈多,加劇病毒傳播,這亦可解釋為何患者出現嚴重併發症時有致命風險。故若果能抑制這些受體,不讓病毒增加,便可減少對兒童的影響。」袁國勇又建議可為手足口病嚴重患者作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以減輕炎症反應,但每劑需6,000元,而團隊會繼續研究新藥,預料要7至9年後才有結果。

或出現嚴重併發症致死亡

手足口病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所引起,而腸病毒71型引致的手足口病更有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類小兒麻痺癱瘓等),甚至死亡。香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由初夏至秋季,亦有機會於冬季出現小高峰,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疾病。大部份患者病徵輕微並於7至10日內自行痊癒。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發燒後1至2日,口腔會出現疼痛的水疱,並形成潰瘍,手掌、腳掌、甚至臀部或生殖器亦會出現不痕癢的紅疹。患者痊癒後,會對相應的腸病毒產生抗體,但日後仍可感染由其他腸病毒引致的手足口病。

暫未有治療藥物 預防最緊要

由於暫時沒有藥物亦未有疫苗可有效治療及預防手足口病,故應從預防入手,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最為重要。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或糞便,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患者在病發首星期最具傳染性,而病毒可在其糞便中存活數星期。患者應完全康復,即發燒及紅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結痂後,應留家休息多2星期才回校上課。

6大預防方法:

1) 保持良好個人衞生,用清水及梘液洗手。

2)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掩蓋口鼻,其後應徹底洗手。將染污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

3) 不要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4) 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1比99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1份5.25%漂白水與99份清水混和消毒,待15至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70%火酒清潔消毒。

5) 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理可見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然後用1比49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1份5.25%漂白水與49份清水混和,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及鄰近各處,待15至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70%火酒清潔消毒。

6) 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如接吻、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