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宮食尚‧月餅團年

發佈時間: 2018/10/19

明宮食尚‧月餅團年

重陽又剛過去,嶺南海濱也有絲絲涼意了,很多人家中可能還有月餅未食完,送人不是,丟了又太暴殄,建議大家學習明朝習俗,把吃剩的月餅放入雪櫃冷藏,到團年時取出來闔家分享︰這時月餅就名為「團圓餅」。

即使大內宮人也興這樣的,見明朝太監劉若愚所著的《酌中志》,當然那時沒有雪櫃,是把月餅放在陰涼通風處保存。北京秋天已經很清涼,不用雪櫃也可以保存餅食幾個月。

這本《酌中志》名字讓人誤以為專談飲食,但其實談飲食的只得一小章節《卷二十,飲食好尚紀略》,其餘都講宮廷見聞。劉若愚寫此書,死裏求生,力求崇禎皇帝相信他和魏忠賢並非一黨,也真能死裏逃生。

就這一節專談宮中飲食習俗,已教人大開眼界,知道明宮時令飲食。想知明朝宮廷怎樣過節,看這短短四、五千字,便已了然。

劉惹愚經歷了明朝最詭異的幾十年,萬曆帝連年不朝,泰昌帝在位不到一月又崩逝,成為歷史上沒有年號的皇帝,現在的泰昌元年是折衷辦法。他的兒子熹宗,天啟帝又只喜木工,不喜理政,更與宮人遊湖時遇溺,終致不治。泰昌帝和天啟帝都因為食丹藥而暴斃,也反映了明朝到了二百幾年後,吃藥進補求長生或助陽的風氣甚盛,連太監也喜吃牛羊馬之性器,一般大臣,則喜三月尾吃豬腰進補。

現在台北很流行的佛跳牆,始祖可能是明熹宗,即是崇禎的兄長,劉若愚說他最喜歡「用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笋雞脯,又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共燴一處,恒喜用焉。」這不就是今天的佛跳牆嗎!不過他沒有加「雞子」,現在台北佛跳牆基本一定有此物。鯊魚筋,應該就是魚翅,鰒魚即鮑魚。

明宮到了16世紀,已經喜歡在中秋節之後吃螃蟹,又釀新酒,而且歡宴通宵達旦,這也算得上是荒怠朝政的皇帝的「德政」,如果像清朝皇帝那樣勤政,內宮豈有這麼多風花雪月!

到了九月,就陳列菊花,吃花糕,重陽日皇帝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飲菊花酒」,此月又忙於「糟瓜茄……製諸菜蔬」準備過冬了!

當時明宮很喜吃「麻辣兔」,正月吃,九月、十月都吃,相信11、12月也不會不吃,當時吃辣可能是為了禦寒。11月清晨流行吃辣湯!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劉致新 權威的紅酒評論家、著名品酒家及美食家、《酒經月刊》總編輯,喜歡飲食和學習古老飲食文化。
欄名: 醉飽高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