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基因突變肺癌 不吸煙也中招

發佈時間: 2018/11/15

{{hket:inline-image name="018-021.jpg"}}{{/hket:inline-image}}

醫管局最新數字顯示,本港每年平均有逾4,400宗肺癌新症,及逾3,700宗死亡個案,是本港第二大癌症類別。不過,患者不一定是煙民,間變性淋巴癌激酶(ALK)及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亦可致癌,且專攻青壯年者,當中以東方女性最為高危,最年輕的患者僅20歲。

延伸閱讀:慢性阻塞性肺病不癒之症 靠控制病情防併發症

基層醫護基金戒煙聯盟表示,在肺癌已知的成因中,吸煙屬主要風險,煙民患肺癌風險較常人高15倍,較有家族病史者的1.4倍高出多倍。但胸肺內科專科醫生指,近年愈來愈多肺癌個案與吸煙無關,反是由ALK及EGFR基因突變引起,最年輕的患者僅20歲。

壯年患者多女性高危

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補充,ALK肺癌患者大部分都是非吸煙者或輕度吸煙者,初期出現症狀時多誤認為上呼吸道感染,未必意會到是癌症,致發病時已是晚期。他解釋,ALK肺癌患者因融合基因令細胞製造嵌合蛋白,促使癌變,發病年齡中位數是51歲,遠較一般肺癌的70歲年輕。另外,治療ALK肺癌藥物因較難進入中樞神經,癌細胞很易轉移到腦部,而要再接受電療減癌。至於EGFR肺癌患者,亦以非吸煙的東方女性為主。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534005066.jpg"}}{{/hket:inline-image}}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467543448.jpg"}}{{/hket:inline-image}}

過去針對基因突變肺癌的藥物,很易出現抗藥性,但中大醫學院領導的最新國際研究證實,EGFR肺癌患者若接受一綫標靶藥TKI後現抗藥性或新基因突變,可改用新藥「Osimertinib」,其無惡化存活期平均達10個月,比傳統化療高一倍,惟每月藥費高達4萬至5萬港元。而用於治療ALK肺癌的標靶藥物,雖然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達11個月,亦較化療的7個月長,但藥費高達6萬元一個月。

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提醒,雖然目前肺癌以標靶藥及化療為主流,但僅60%人適合以標靶藥治療。他解釋,標靶藥要先進行基因測試,呈陽性後才可配對藥物,否則需要接受化療。不少人對化療存誤解,如怕出現嘔吐、脫髮、疲倦等副作用,實際上,新一代化療不似舊療法般,會將身體好細胞一併殺死,主要副作用是令人易感疲倦,且毋須住院,患者只需每3周接受一次半小時療程,抵抗力得以維持,亦不會造成脫髮,受細菌感染機會亦因而減少。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520963311.jpg"}}{{/hket:inline-image}}

情緒支援助對抗癌魔

除了用藥,對患者及患者家人適當情緒支援亦很重要。港大及香港癌症基金會調查便指,40%患者有顯著心理負擔,17%晚期病人更想盡早離世,故早前推出全港首個支援家屬的抗癌課程。港大指,課程會分享肺癌治療資訊、食療、正面溝通技巧等,可避免家屬及患者加深焦慮、抑鬱及睡眠問題;外國研究指可延長患者存活期。過去數據顯示,心理社會介入模式後,受焦慮及抑鬱症困擾者亦減30%。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538043894.jpg"}}{{/hket:inline-image}}

至於篩查肺癌的有效方法,醫學界亦暫無定論。過去有研究指定期照肺及留痰化驗,未必有幫助,反而美國研究曾提出使用低劑量電子掃描,有助找出懷疑個案及減低死亡率,但相關醫療成本及風險亦要考量。

有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認為,定期做身體檢查有助發現病變,惟很多港人只在中年時有此習慣,「退休後就不再繼續做體檢,但此時才是發病高峰期。」他舉例指,不少早期發現的肺癌都是在定期體檢,或其他疾病檢查中發現,如有人做心臟血管掃描時發現肺部陰影;亦有人因肺炎接受檢查時發現有腫瘤。

{{hket:inline-image name="pic01.jpg"}}{{/hket:inline-image}}

新法檢驗免開刀殺癌更精準

肺癌防不勝防,新科技有助及早確診。本港有公院早前引入全港首部3D電磁導航支氣管鏡,可查找微型病灶,約70%用傳統方法無法確診的病人因而受惠。另有私院採用高速螺旋放射及質子治療系統殺癌;美國更有團隊研究以手機協助檢查。

聯合醫院早前引入全港首部3D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毋須開刀也可取樣本化驗,60名無法按傳統方法確診的試驗者中,有70%人成功找到病源,當中一半為肺癌患者。院方指,傳統檢查肺癌要靠X光及氣管鏡,難找到體積僅1、2厘米的微型病灶,或需開刀取組織化驗,新系統就可先用電腦掃描定位,再深入支氣管末端等難以檢查位置及抽取組織,全程僅需半小時至1小時。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500638710.jpg"}}{{/hket:inline-image}}

減少傷及正常組織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及港安腫瘤中心亦已引入最新的高速螺旋放射治療,可瞄準肺部癌腫瘤,減少對正常肺組織損傷,有助減低副作用,體弱者也適用。養和醫院亦引入全港首部質子治療系統,可集中消滅癌細胞,減少對周邊組織損害,且穿越人體時只會釋放低劑量輻射,到達腫瘤後才會快速釋放高劑量輻射滅癌,對治療肺癌尤有利,能減少氣促副作用;最快會在2020年將系統投入服務。

檢查手法亦有新進展,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助理教授李雷(Lei Li)團隊便研發出配合iPhone 5使用的手提式儀器,通過光譜儀分析「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顏色變化,判別用家有否患肺癌等癌症。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490025288.jpg"}}{{/hket:inline-image}}

個案分享

30歲L小姐

L小姐懷孕25周時出現咳嗽及氣喘情況,初時醫生認為僅氣管敏感,惟她仍「咳到肋骨痛」,且「行10分鐘已嚴重氣喘」,再作精密檢查,證實因ALK基因突變患上肺癌。L小姐平素不煙不酒,生活正常,未曾想過患病,幸因接受治療前胎兒已屆30多周,可提早出生,否則恐要終止懷孕。她接受標靶治療後有好轉,但有出現腦轉移情況,需再接受電療,消滅腦內癌細胞。

{{hket:inline-image name="pic02.jpg"}}{{/hket:inline-image}}

{{hket:inline-image name="pic03.jp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