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家庭醫生 抵禦傳染病的第一道防線

發佈時間: 2018/12/05

{{hket:inline-image name="40-42.jpg"}}{{/hket:inline-image}}

從前有人會說「小病是福」,偶然一、兩次傷風感冒不足為患,還可以給自己一個休息的機會;不過,醫學進步的同時,細菌病毒也懂得一同進化,擴散傳播速度愈來愈快、也愈來愈惡,小病搞不好就會變成大病,甚至於家庭、於社區中爆發,要抵禦來勢洶洶的病菌,第一道防線正是你我身邊的家庭醫生。

 

家庭醫學可說是社區傳染病的守門員,它屬於基層醫療(Primary Care),亦即是一般市民大眾在求醫過程中的首個接觸點。據家庭醫生張國威指出,家庭醫學着重全面而持續性的治療,除了診症外,醫生亦會與病人建立較長遠及互信關係,有需要時會擔當輔導者的角色灌輸健康教育,引導求診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配合治療,從而預防各種慢性疾病。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515605374.jpg"}}{{/hket:inline-image}}

 

「家庭醫生的醫療範疇大致可分為A、B、C、D
4類。A是傷風感冒、發燒或腸胃不適等偶發性疾病(Acute Disease),患者通常是有症狀才會前來求診;B是行為治療(Behavior modification) ,醫生於過程中未必需要用藥,反而是在病人的健康習慣上給予意見及輔導。至於C則是慢性疾病(Chronic Disease)的治療與跟進,如高血壓、糖尿或血脂問題等;最後就是疾病預防(Disease Prevention),當中包括接種疫苗。」張醫生指出,由於家庭醫生很多時會接觸到同一家庭中的不同成員,對家族中的病歷有較清晰的畫面,有助醫生作出全面的健康風險評估及疾病偵察。「家庭醫生較容易了解一個家庭的家族病史,例如家族中有哮喘病歷,其他成員有敏感症的機會亦相對較高。」

{{hket:inline-image name="01.JPG"}}{{/hket:inline-image}}

 

流行性感冒症狀急而廣泛

作為醫療體系中第一道防線,家庭醫生經常會接觸到因偶發性疾病而前來求診的患者,尤其是季節轉變,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及腸胃炎等傳染病就最為活躍。據張醫生表示,每個傳染病也有它所屬的高峰期,以流行性感冒為例,一般在每年的1至4月及7至8月最多新症,原因可能與環境及溫度有關。「流感一般於冬季較為常見,這可能是因為病毒於冬季氣候的傳染性較高。另一個可能性是這些月份較多節日及假期,人與人接觸的機會增加,自然較有利病毒於社區傳播。」

 

張醫生補充,流感每年的爆發期及新症數目略有不同,像剛過去的冬天情況不算嚴重,但市民大眾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即使新症個案回落,亦未必代表高峰期已過去。

 

既然危機並未解除,市民大眾當然要知己知彼,對流感有更深認識。究竟甚麼是流感?它與一般傷風感冒又有何不同?「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是透過患者的飛沫或直接接觸患者的分泌物而傳播。現時已知的類型包括甲型、乙型及丙型三種,當中以甲型流感較嚴重。」張醫生續稱,流感的病徵與傷風感冒相似,一般市民大眾亦難以區分。「流感的症狀來得較急,而且程度相對嚴重,疲倦或高燒症狀可以持續3至4日以上,同時亦會有咳嗽、流鼻水及喉嚨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另外,流感症狀比傷風感冒較為廣泛,部分患者會有頭痛、肌肉痛、周身骨痛、嘔吐及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除了靠醫生的臨床診斷,其實,近年部分診所已引入簡單的流感病毒快速測試,可進一步確診病人有否患上流感。「醫生只需要以棉花棒採集患者的鼻液樣本,最快15分鐘就有結果,而且如採用較新的流感病毒基因測試儀器,準確度可達9成以上。另外,由於治療流感的黃金時間是病發後的48小時,因此及早確診就可以及早用藥,紓緩病人的不適症狀及減少病毒傳播,亦可預防肺炎或腦炎等嚴重併發症,對於幼童丶長者及免疫力較低人士尤其重要。」

 

接種疫苗防感染身邊人

要有效預防流感,接種疫苗是現時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高危一族如幼童、長者、孕婦、有長期病患或免疫系統較差者,更應每年定期接種流感疫苗,以減低受感染的機會。「部分人的預防意識較低,認為自己不易受感染,或是即使感染也不會有嚴重後果,其實接種疫苗並不是為自己,而是對身邊人負責。以一個沒有長期病患的年輕人為例,由於他的免疫系統比較成熟,又或是過去已接觸過流感病毒,身體有免疫力而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不過,如果家中有小朋友或抵抗力弱的長者,他們的身體未接觸過流感病毒,免疫系統就會產生較大反應,因此一般健康成年人接種疫苗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身邊人,避免自己受感染後將病毒帶回家。」

 

張醫生補充,現時常用的四價流感疫苗可覆蓋兩種甲型及兩種乙型流感病毒,即使之前已受其中一種感染,接種疫苗也可以令身體對其餘的病毒產生抗體,減低感染風險。而且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已備受認同,故市民大眾不應抗拒。「除了少數對雞蛋或流感疫苗成分敏感的人士不宜接種外,一般年齡在6個月或以上的人士也適合接種,當然接種前亦應向醫生查詢。」

 

手足口病傳染性高重家居衞生

除了流感,手足口病亦是另一種具高度傳染性的疾病,這個病的高峰期一般在每年的5至8月,而10至12月亦有機會出現較小型的冬季高峰期。據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顯示,2016年本港就錄得874宗在學校及院舍爆發的個案,創近6年的新高。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596770466.JPG"}}{{/hket:inline-image}}

 

「手足口病屬於病毒性感染傳染病,主要由腸病毒感染,包括柯薩奇病毒及EV71型腸病毒。這個病的典型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及喉嚨痛等,發燒後2至3天口腔會出現水疱,這些水疱初時呈細小紅點,然後更會形成潰瘍。另外,患者的手及腳亦會出現不痕癢的紅疹。」張醫生補充,手足口病初期的病徵並不明顯,部份患者只會出現發燒或喉嚨痛等輕微症狀,甚至是帶菌但完全沒有症狀,不過由於它的傳染性高,可以透過患者的口鼻分泌物、飛沫、唾液、穿破的水疱、糞便或受病毒污染的物件傳播,尤其是EV71型可以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丶心肌炎甚至死亡等,故建議有手足口病症狀、尤其是5歲以下的幼童更應及早求醫,以免影響病情。

 

「現時醫學界並未有藥物或疫苗可以預防及治療手足口病,患者亦大多會於一至兩星期內自行痊癒,所以醫生一般會採取支援性治療,例如處方藥物減輕發燒、喉嚨痛或水疱紅疹等不適症狀。」張醫生建議手足口病患者應多喝水及保持家中空氣流通,最重要是有充足的休息,因為部分患者的腸病毒可以潛伏於人體內而症狀輕微,如果未完全康復者而繼續上班上學,有機會令病毒於社區或院舍內爆發,後果堪虞。「如果家人患有手足口病患,照顧者就者特別注意家居衛生,除以1:99稀釋的漂白水清潔家具、玩具、用品等經常接觸的表面外,針對嘔吐物更加要用1:49的漂白水消毒,以免病毒殘留而傳染其他人。」

 

急性腸胃炎致脫水不容忽視

流感及手足口病近年較受市民大眾關注,但另一種常見疾病、同樣可以引發嚴重併發症的腸胃炎則較為人輕視。「腸胃炎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最常見的有諾如病毒及輪狀病毒。腸胃炎是透過口糞傳播,主要由進食未經煮熟或已受污染的食物感染;亦可藉着接觸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嘔吐物、糞便或受污染的物件傳染。」「其實腸胃炎的病毒傳染性非常高,以常見的諾如病毒為例,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的資料顯示,只需要一個大頭針針頭的病毒份量已經可以感染一千人。」張醫生補充,很多人以為腸胃炎的高峰期是夏季,實情是每年的1至4月才是爆發期,病毒一般可以潛伏2至3日。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477841604.jpg"}}{{/hket:inline-image}}

 

至於腸胃炎的典型症狀包括持續的上吐下瀉,亦有部分人會出現腹痛及發燒症狀,病徵可以持續數日甚至一星期。嚴重的嘔吐及腹瀉有機會令身體脫水,尤其是對幼童最為危險。「小朋友身體內的水份較成年人少,不斷屙嘔會令電解質流失,影響身體機能而出現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等嚴重後果。」現時諾如病毒未有疫苗可以預防,但針對輪狀病毒有兩種不同的口服疫苗,選擇前可向家庭醫生查詢。

 

最後,張醫生指出以流感、手足口病及腸胃炎均有高度傳染性,若身邊有人帶菌或曾接觸過患者的飛沬,病毒就極有可能傳播開去;因此無論為自己、為家人也應接種相關疫苗,減低受感染的機會;同時亦要從個人及家居清潔方面着手,全方位對抗傳染病入侵。

 

{{hket:inline-image name="pic01.jp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