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儀博士
唐文儀博士

多管齊下治中風

發佈時間: 2018/11/05

多管齊下治中風

早前有位香港富商因中風昏迷入院,留醫近兩個月後,最終離世。在香港,中風是第四號致命殺手,平均每年約有3,000多人因而去世,筆者今期用中醫角度解構中風因由。

在唐宋以前,中風以內虛邪中立論,唐宋以後多以內風立論。《丹溪心法》云︰「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中風發病在於氣血失調,痰瘀為患,常見於中老年人,在氣血內虛、臟腑陰陽失調下,遇到勞倦內傷、憂思惱怒、嗜食厚味、煙酒等,引起臟腑陰陽氣血錯亂,痹阻腦脈,或血溢脈外,導致無故頭暈或昏厥、口齒不清、一隻手臂、腳或半邊臉突然發生短暫麻痹、軟弱無力或半身不遂。

中風可分超急性期,即病在六小時內發生;急性期,即發病兩至四周以內;恢復期,發病兩周至六個月;後遺症期,發病六個月後。

先兆期會有一定特徵,若及時發現,可用中藥先預防扶正除邪。一般分為肝腎陰虛,風陽上憂,患者會感頭暈、頭重腳輕、耳鳴耳聾、健忘、舌紅苔黃,應滋養肝腎,佐以平肝清熱。另有氣虛痰阻,除頭暈外,會出現四肢麻痹、口齒不清、舌淡苔白膩,應益氣健脾、化痰和胃。一旦發生中風,患者可中經絡,或中臟腑,及急性期併發症。而最關注的是中風後遺症期,可分為三個證型,包括氣虛血滯,脈絡瘀阻;陰虛陽亢,脈絡瘀阻;風痰阻竅,脈絡瘀阻。

眾所周知,中風發病急,且症狀多變,臨床症狀錯綜複雜,關聯到多個臟腑、氣血及經絡,因此中醫治療不會只固守某一證型,必須密切觀察病情,隨症狀變化,及時改變治療方法。筆者認為,中風患者不能單靠內服中藥,若精神欠佳者,更難以服藥,早期應採取綜合療法,在手術清除血腫後,以中藥針劑、口服液、針灸等,提高痊癒率。

臨床小貼士︰黑豆一両、蓮藕二両、黑木耳三錢煲水飲,可補益肝腎、活血通瘀。飲用前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唐文儀博士 註冊中醫師
欄名: 中醫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