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社交恐懼 怕應酬驚到發噩夢

發佈時間: 2018/11/20

患社交恐懼 怕應酬驚到發噩夢

在大都市中,人與人接觸緊密,不論任何年紀,社交活動總少不免,但若患上社交恐懼症,即使想交際也會「力不從心」,在學業、事業或日常生活都會受影響。有精神科醫生表示,小孩如果不合群,或已是患社交恐懼症的早期症狀;而女性患此症的機會,更是男性的2至3倍。

人稱「蘭子」的藝人陳淑蘭,在鏡頭前是開心果,但原來她也有社交恐懼症,她亦會不想出席應酬活動,就算應承出席,但未赴會已不斷產生無名恐懼,她說︰「唔知自己驚甚麼,就算瞓覺都會發噩夢!」

蘭子接受本報訪問時坦言,她患焦慮症和社交恐懼,因怕食藥,起初抗拒求醫,後來經朋友勸告而向精神科醫生求助,並獲處方藥物,服藥後情況才有改善;她呼籲任何人如發覺情緒出現問題,切勿「收收埋埋」,應告訴身邊人及求醫,找出原因及積極面對。

小孩不合群 也可能是症狀

精神科專科醫生葉沛霖表示,社交恐懼症又稱社交焦慮症,具體患病成因不完全相同,但可分為生理、心理及環境3大方面。生理方面除基因外,還包括過度的恐懼/焦慮反應網絡(包括腦前額葉、海馬體及杏仁核等),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衡,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心理方面則包括性格,例如本身易焦慮、內向、害羞、缺乏自信等。至於環境因素方面,就包括曾在社交場合有不愉快或恐懼經歷、或兒時常被人嘲笑、欺凌和排擠等。

葉醫生指,過去有不少研究顯示,患者平均在13至20歲發病,也有研究顯示部分患者早於5歲已發病,「小孩不合群有很多可能性,社交恐懼症是其中之一,但不合群也可能是自閉症譜系的症狀,亦可能只是性格較內向,缺乏社交技巧或其他環境因素造成。」

女性較多 心理治療助改善

他又指,不少患者是30歲後才求診,而女性患者人數是男性的2至3倍。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會向求診者詢問病歷、症狀和困擾程度等,以確診他們是否患上社交恐懼症。

葉說,治療社交恐懼症的藥物,包括抗抑鬱藥,如血清素調節劑、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調節劑等。至於心理治療,則包括社交技巧訓練,及行為心理治療,「患者如接受結合藥物及心理的治療,多練習社交技巧,學會管理壓力及情緒方法,並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及嗜好,以及有充足睡眠等,90%患者的病情可以改善。」

記者︰蔡淑儀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