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不單止唔開心 或短暫失認知能力

發佈時間: 2018/11/26

抑鬱不單止唔開心 或短暫失認知能力

近年精神健康問題備受各界關注,世界衞生組織估計到了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疾病排行榜的第2位,發病率僅次於心臟病。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部分人會將抑鬱症等同不開心,惟出現暴食、厭食或短暫失去認知能力等情況均屬徵兆;而長者亦會因子女結婚離家後,感寂寞而引致抑鬱。

藝人森美曾透露被抑鬱症困擾3年,他憶述2003年因工作壓力大致出現負面情緒,連跟人打招呼的力氣都沒有,至2006年情況惡化至難以專注工作而求醫,經藥物及行為治療後情況改善。他指,藥物能有助改善病情,惟思考方法才是最重要,建議患者嘗試扭轉負面情緒,他明白並非一朝一夕能做到,但鼓勵患者不要放棄嘗試。

部分暴食厭食 體重急升跌

不少人會將抑鬱症等同不開心,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指,這只是其中一個症狀,抑鬱症需符合某些特定條件,如心理及生理的改變,例如持續一個月感不開心、對有興趣的事物突然變得不感興趣、經常感疲累、有暴食或厭食傾向,致體重短期內急升或暴瘦、任何形式的失眠等。

較嚴重的徵狀是生理上的改變,如月經失調,及認知上的改變如難集中精神、記性差及假性癡呆症,「假性癡呆症即短暫失去認知能力,並非不可逆轉的退化」;嚴重徵狀為出現幻覺及妄想,「曾有思覺失調患者說覺得自己甚麼都沒有,連肚子亦覺得很空,腸臟都失去,或出現自殺傾向。」

據醫管局數據顯示,本港現有逾30萬人患抑鬱症。傅指:「患者佔全港人口約3%,這3%是指正接受治療的患者,如加上潛在患者,估計約有10%人口是患者。」他又指,抑鬱症成因包括遺傳、個人性格及環境影響,若家族有人患任何形式的精神病,如躁鬱症、精神分裂及抑鬱症,患病機會增加,「如父母同時有抑鬱症,下一代有逾1成機會患病。」抗逆力較低者及性格孤僻者亦較易患病;失戀、離婚及喪偶等環境因素均對心理有影響。

人生不同關口 患病高危期

他說,發病年齡包括人生不同關口,由剛畢業至中年危機、及長者也屬患病高危期,「年老會面臨空巢症困擾,即子女結婚離家後,只剩長者一人而感寂寞。」

傅子健表示,心理治療方面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法」及「人際關係治療法」,替患者分析其對事物的價值觀或分析思想盲點,從而扭轉負面思想,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及改善溝通能力。若情況沒改善,如出現自殺念頭或喪失工作能力,醫生或會進行藥物治療,包括處方抗抑鬱藥,如血清素類、去甲腎上腺素等,常見副作用為作嘔作悶、腸胃不適、口乾及冒汗。

記者︰李嘉嘉

編輯︰梁偉澄

美術︰熊偉然

欄名: Healthy Life